《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之爱心纯净》读书心得体会(二)

      2009年9月参加工作,当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的时候,我内心被融化了。我知道我这一生已经离不开教育离不开这些可爱的孩子了。

      现在读到李镇西老师《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中《爱心纯净》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在想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属于爱心纯净的人,那时候的教育纯粹,自己也纯粹。

      我记得那时候自己担任了村小三到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四个年级的学生加起来才六十来个孩子。那时候教育硬件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去到之后给孩子们开放图书室、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给孩子们写生日祝福信过生日、早上跑到孩子的村头陪孩子来上学、放学领着孩子们去水库抓鱼、周末领着他们去爬山……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教育没有那么多任务,信息化落后反而给了教育最后一片净土。那五年的时光对我的教育生涯来说就是扎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慢慢地坚定着我的教育决心和信仰,而且现在想来忙碌的自己为什么还能够坚持下去,应该就是那时候孩子们的纯真善良一直鼓励着我浸润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和美好。

      但是正如李老师在文章中说的那样,我们当下的教育缺失得太多,缺少了人情味,缺少了真正关心人爱护人的教育。这些缺失的教育离不来社会和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分数的过度重视甚至是执念导致的。正像张文质教授说的那样我们一定要随时随地记住我们爱的是孩子,而不是孩子的表现或者他们的学习成绩分数等,无论他们的学习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关心关注他们的心灵健康和品行的培养,无论他们以后能不能成为栋梁之才,他们都应该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关心关注孩子的地方。不要只是被外部的教育所裹挟,从而过度焦虑,这样只会导致我们丧失了真正爱的能力。

      阳明先生一直和我们强调要良知清澈,对于良知清澈我也想到了我们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爱,但是我们已经被这个浮躁的社会和功利性的教育蒙蔽了双眼,我们爱的更的是孩子本人吗?我们爱的是他们的考试成绩,爱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优秀,时间久了我们都忘记了无论以后他们成为普通人还是优秀的人,他们本身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需要用一生去陪伴呵护他们的。这才是我们真正清澈的爱,也是我们真正的良知。

      就像苏老师说到的那样: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些年的教学让我越来越坚定苏老师这句话的正确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有趣的灵魂。人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教育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是关注人的发展的,而不是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我们应该关心孩子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点滴成长,这也是苏老师一直和我们强调的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和同理心的原因,能够在观察中看到不同的人的情绪并且能够产生同理心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利益他人。

      对于李老师在本篇中说到的延时性评价我受益很多。原来的自己一直也是这样,考完试就会给孩子们宣布一下他们的考试成绩,特别是不及格的同学我就会很愤怒,批评他们一顿。但是苏老师也好,李老师也好都非常反对这样的评价方式,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会让孩子们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这样的压抑环境不仅仅可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更影响孩子的整个脑力活动。我想这才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要用一生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使在我们的班级考试的时候我们也不要轻易给孩子们打不及格的分数。我们考试的目的应该是让我们自己知道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是紧紧抓住孩子不放,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评价,这样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我想孩子们就会慢慢进步的。

      我们每位老师都要有大爱,我们现在的一言一行不是为了眼前功利性的成绩和分数,而是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的行为也好,语言也好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展示,为孩子的成长不断鼓劲,不断起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和自信,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能够给孩子一生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之爱心纯净》读书心得体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