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原生家庭)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去年一部大热的电视连续剧《都挺好》,将原生家庭问题又掀起了一阵高潮,不知道大家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地方触动你的内心深处,“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这句话,可见一个家庭的好坏对于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格”一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气质,每一个人独有的特质,对一些事情的态度偏好以及做一些事情的行为表现等等,这些都占据了人格的一部分,但是这些人格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基因、生活环境、情境、个体自我调节等,都在影响着人格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在这些因素中家庭环境也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人格会发生哪些影响呢?(相关概念及历史人物研究探讨)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原生家庭,之前我在文章有写过就是你与父母组成的家庭,或者说是自己出生或成长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你是一个孩子,与新生家庭相对,新生家庭是自己成年后又组成的一个家庭。在家庭中存在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教育方式、观念、行为的综合体现。孩子会在父母教育下人格逐渐发展,而人格发展是指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个体的人格特点发生、发展、 变化的过程。

知其然才能知所以然,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如何会对一个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的?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采取一些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因素分析、生物学、脑科学、 人生叙事、大数据等。

我们先看一下著名的历史人物对理论的探索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中着重说一下理论介绍阿德勒——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

儿童教育的两种过失: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溺爱是导致孩子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曲解的一大因素。一旦他们不再成为众人 的焦点,他们的位置被人取代时,便会无法忍受,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对他有所亏欠。

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受人冷落的儿童也是一种“问题儿童”,他们的人生同样容易偏离正轨,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悦,总会高估困难的程度,从不去争取他人的帮助。当他看到社会冷漠的一面就会认定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研究发现积极的教养方式:

大量的证据表明,被描述为权威型的父母(温暖但教养方式严格)的孩子比被描述为消极、严厉或冷漠的父母的孩子更具胜任力且更加成熟。

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积极行为如表扬等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主感、标准和预期的现实性、胜任力及自我效能感。

(eg. Steinberg & Morris, 2001; Ang,2006; Prinzie, P, et al.2009)

消极的教养方式:

有关童年早期经验与成年问题人格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均显示,较多困扰的成年人,童年期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拒绝和虐待,更少的关怀和关爱。

敌意的母亲所抚养的孩子也变得具有敌意。

消极情绪的母亲所抚养的孩子在反抗、愤怒、不服从等行为问题上得分更高。

限制、冷漠和严格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产生高顺从和低自我导向的成年人。

(eg. Brewin, Andrews,& Gotlib, 1993; Kasser, T., Koestner, R., & Lekes, N., 2002)

具体如下:


通过上面的解答我们难免会问为什么有些原生家庭会伤人?他们又是如何伤人的呢?

1.角色倒置型原生家庭

父母通常无法履行这些职责,甚至,有些孩子还要反过来像个“小大人”一样地照顾父母。

2.操控型原生家庭

父母在子女长大成人后,还是会把他们当做小孩看待,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大到职业、配偶的选择都要按照父母的想法来。父母操控子女通常有三种方式:情感操控、金钱操控和“帮手型操控”。

3、虐待型原生家庭

虐待型通常可以分为身体虐待、言语虐待和性虐待。

通过以上大量的研究可以证明父母良好的行为及与孩子的互动,可以影响着孩子良好人格的养成,而我们在探讨这些的同时主要是让父母能够重视起来,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在追悔莫及当初的教育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