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原则搞懂:如何在未来生存下来的源代码

哈喽,你好啊。

其实,我一直想问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你觉得在这个时代啥最廉价呢?

我想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信息和知识。

因为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和知识,你网上稍微动动手,全是信息和知识。

当然不是说知识和信息不重要,而不单单是将学习知识或者接受信息作为目标,学习知识本身上。

我们的目标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然后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逻辑、框架体系以及知识与思维模型。

来提高“可迁移能力”。

比如你的读、说、写能力等,这些能力你一旦有,不管你去哪个领域,都可以迁移过去,对你有很大帮助作用,尤其是应对未来。

举个例子,学习商业知识,并不是把这些知识学完,记下来就完事了,而重要的是学习商业知识背后的思维逻辑、框架体系等深层面的东西。

来对,如何做生意,做副业,创业起到帮助。

但是如今在不断的学习,用输出倒逼自己输入,不断优化自己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人是拥有把握自己未来的能力的。

而这种能力在你不断学习,读书,在输出倒逼自己输入过程中扎根生长,越来越明显,并帮助你对于未来绝对的自信与乐观。

你会发现,你现在整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了或者以前想不明白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在不断实践中,从无到有,亲身体会到的。

相反,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学习、读书、实践过程中偷懒了,你没有去做,是绝对感受不到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你现在啥状态,千万不要觉的未来离我们太遥远,就像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曾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那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爆裂》,让你搞懂如何在未来生存下来的源代码。

书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负责人、风险投资人,投资了推特、Kickstarter等著名公司,并担任索尼、《纽约时报》董事会成员的伊藤穰一和杰夫·豪,他们花4年时间,采访大量与媒体实验室有关联人士,包括学生、工作人员和老师,最后完成此书。

如今,世界已经在快速变革,而人的思维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那面对这个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人的思维需要更新迭代。

那我们如何应对呢?

那时不少人好奇甚至怀疑,没有学士学位的伊藤穰一如何能实现如此成就?

秘诀就是:自我驱动式学习。

伊藤穰一认为:传统教育是单向、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模式,是接受别人教授的知识过程。而一个人只有将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个人关系以及可追求的机会联系起来,才会学的最好。人们必须培养兴趣驱动式、自主式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否则将永远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处于劣势。

书中给出了9点破局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涌现优于权威

那开始之前,我们先有必要来了解下“涌现优于权威是什么意思”。

其实,书中给出的是专业术语说:新事物(核心技术、人工智能等)比过去的权威更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要接受新的事物。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汤姆·奈特,他在计算机科学的诸多领域有重要的发明,但是他却在年纪很大时跑去和大二学生们一同学习生物课了。

因为他知道今天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密度已经接近极限,未来很难提高了。

在细胞层面基于化学反应的集成电路板或许能代表未来,因此,即使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权威的人士,奈特仍认为自己必须读一个生物学的硕士学位,以便应对涌现出来的新技术领域的挑战。

再比如,拿这次疫情来说,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的钟南山院士,他在这个领域已经是非常权威的人物了吧。

在刚开始武汉爆发疫情,面对人类从没有预料到的黑天鹅,新型冠状病毒,也就是新的病毒,他毫无畏惧,冲锋陷阵,带领医护工作者去研究新病毒,找到更优更好的方案,为患者解除痛苦。

然而,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正在改变许多机构的未来。

在前一种系统内,机构就像轮船一样,少数几个高高在上的人决定行驶的航线是 否明智;而在后一种系统内,许多决定并不是这样产生的,而是从大量员工或股东中间“涌现”出来的。

比如,现在涌现的线上教育,网课,还有许多学习型网站,通过网络开始面对面,非陪伴式学习。

人们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强。

2

拉力优于推力

那什么是推力?

就是我们常见的,用各种方式方法以及策略,给你推销东西。

那什么是拉力?

比如,在工作中你有个迫切需求,需要有很强的做ppt能力,如果这个需求不解决可能会影响你工作进度。

于是你赶紧上网找一门教做ppt的专业老师,向他学习,最后完成了工作要求。

也就是说,拉力是指我们有哪方面的需求,而主动去获取。

就像我有学习文案的需求,那我会主动找文案方面有结果的老师去学习啊。

而不是别人给我一味的推销说:你要学这个,你要学哪个?

所以,如作者提到:互联网时代,分布式的、来自底部的主动需求,显然要比从上面推下来的东西有价值。

3

指南针优于地图

吴军老师说:在能够预测的年代,我们看到地图就能找到路径,但是在未来,很难画出一份准确而具有时效性的地图,因此使用指南针找准方向,要比按图索骥有意义的多。

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他笑着说:“好,让我们看看该怎么做。”

爱丽丝:“请你告诉我,我应该走哪条路?”

柴郡猫:“那要看你自己想去哪儿。”

爱丽丝:“去哪儿都无所谓。”

柴郡猫:“那选择哪条路对你来说也就无所谓了。”

爱丽丝补充说:“只要能去一个地方就行。”

柴郡猫:“只要你走得够远,就一定能到达那里。”

书中提到: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最佳路径;相比而言,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道路。

一个人决定放弃地图而选择指南针,是因为他认识到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一份详细的地图可能会将你引入密林深处,带来不必要的高成本;而好用的指南针却总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说的什么意思呢?

我来解释下,以前大多数人创业,认为必须要有特别详尽的步骤,最佳路径,需要什么创业计划书啊,商业计划书等等,而这些计划书相当于这里说的地图,只要你按照这个计划书来,按照这个地图走,就一定会创业成功。

但是你错了,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从来不做计划,只有不断地变化。

没有人刚开始告诉马云,你现在要做一个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名字叫阿里巴巴,你需要怎么做怎么做?

当然乔布斯也一样,没有人开始就说,你需要创办一所伟大的科技公司,按照这个计划或者地图去做,名字叫苹果。

不是这样的,而是他们自身发挥了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就像有条广告语这样说的:人会自己找到自己的路。

4

风险优于安全

不知道大家了解深圳吗?为什么这个地方成了全世界很多高端硬件产品部件的供应源头。

伊藤穰一认为:这是因为深圳的小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在未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美国只有像深圳那样愿意拥抱风险,愿意承受失败并从头再来,才能够与深圳相竞争,这其实等于是让美国回到当初的成长阶段,看似倒退,其实是进步。

其实,你看这就跟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是相似的,有的人一直呆在舒适安全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的挑战,让ta们生活或者工作陷入停滞,完全不在状态。

相反,有的人敢于冒险,敢于挑战,不管自己现在啥状态,愿意走出舒适区,接受新事物,去承担风险。

这种看似追求“不确定感”会让自己不舒服,但往往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就像樊登曾在极客创新大会上演讲说:在混乱中成长。

5

违抗优于服从

吴军在《硅谷之谜》中讲到,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才是硅谷成功的第一要素。

20世纪初杜邦公司发明尼龙的故事,卡罗瑟斯的老板斯泰恩给予下面的科学家足够的自由做自己的研究,但是他后来的老板博尔顿要求大家研究能赚钱的东西,所幸的是卡罗瑟斯仍继续专注自己的兴趣,并且利用过去自由研究时期积累的科研成果,最终发明了尼龙。

这就像伊藤穰一说:没有违抗就没有大发明,因为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这其实就是在违抗那些出于善意的,和不太善意的管理者的意愿。

曾经在一场演讲中,樊登说,我在我们公司是老板但又不像是老板,我从来没有要求员工,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

相反,比如他有个好的想法,然后就组织一个会,把大家集合到一块,然后他把想法说出来,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把所有人的想法综合起来,选出最优的,再做决定,这件事要不要干。

而很多公司是以老板为中心,老板说的都是对的,员工必须服从执行,这样导致员工宁愿把想法,好点子堆在脑子里,也不愿意分享出来,因为不敢说,不敢提。

这样的公司永远不会有创新,不会有很大增长。

再说了,三个好汉还顶一个诸葛亮呢。

6

实践优于理论

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有点偏激,应该再改一下,听过很多道理,不注重实践,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就像白岩松在一场演讲中曾说:当你跟年轻人讲了很多所谓的道理时,其实你只是跟人群的10%在说,老祖宗把人分为3等,一流的人听了一个好的道理,立即践行;二流的人听了一个好道理,一边践行一边怀疑;三流的人听了一个好的道理,张口就是:什么啊。

从古至今,关于实践与理论哪一个重要呢?

而在书中伊藤穰一并没有阐述哪一个更重要,而是说:由于节奏快、变化成为新常态,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先实践后随机应对更高。

这就是,在过去慢节奏的时代,做所有的事情时,都可以规划好,慢慢来,可以有效避免损失。

但在今天,规划变得不太现实,而去行动去实践才是王道。

如果现在你不知道自己想干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因为在不断地行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激发你真正的潜力与梦想。

7

多样性优于能力

李开复曾提到:多样性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而是维系共同的价值。接纳多样性是一种每个人都需要持续增强的能力,也是一种随时让自己增强“拉力”,每天保持理解和学习新鲜事物的绝佳习惯。

之前我解读了一本书,是英国纽约时报最佳商业图书,叫《广度制胜》,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我们需要广度学习。

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与类比迁移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广度学习,也是未来必须具备的能力。

因为在单维度学习方面,我们是干不过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最擅长的就是那些经过一万小时,不断重复的学习,你学习一个知识点或者接受一个信息,需要大量时间,但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几秒或者更短时间就学会了,而且比你学的又快又狠。

而在多样性学习或者广度学习方面,人工智能却不擅长,这就是人类的优势。

所以,不要拿人类的劣势挑战人工智能的优势。

这也是吴军在书中提到:通才比专才更重要,在一个机构中,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有优势。

8

韧性优于力量

图尔萨·多姆在《野蛮人柯南》中说:孩子,钢铁不强,血肉之躯更强。

我在电影中经常听到“以柔克刚”,这个词,在《张无忌与魔教教主》电影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用来打败玄冥二老。

image

而玄冥二老的功夫属于刚性,而太极拳注重柔性,加上张无忌有九阳神功护体,学什么武功都特别快,所以最后用“以柔克刚”将玄冥二老打成了残废,救了他师公。

有个芦苇与橡树的故事:

飓风肆虐时,钢铁般结实的橡树被连根拔起,而柔软、极具韧性的芦苇弯下了腰,待飓风过去后又迅速生长。

在对抗的过程中,橡树已经注定失败了。

这也就是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因为不断成长就是在不断增加我们的韧性,人在困难中,失败中,不轻言放弃,就是一种韧劲。

比如像我一样的农村娃,还要那么拼,呆在家乡干一份工作,种种地,当一辈子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好吗?

非要去大城市打拼。

因为他们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想拼一把,或许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9

系统优于个体

那“系统优于个体”来源于系统论,至于系统论你不需要知道它是啥,如果你是研究生物学可以研究下。

吴军老师提到一个观点说: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

那把这个放到生活或者工作中,这个系统可以是一个组织,一个公司,一个团队等等。

个体即使再厉害,单枪匹马很难成事,因为未来是一个未知的“无底洞”况且个人能力非常有限。

只要依附于一个发展型、有潜力的平台或者组织中,即使再平凡的个体,稍微扶一把,就会崛起。

如今很多人羡慕自由职业者,是啊,我也很羡慕,但是你没有强大的自驱力和自律能力,放心吧。

你是成不了自由职业者的。

因为ta一个人干着很多人的事情,而且比你更努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在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保持好的心态,不断行动,你的未来肯定会绽放光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9大原则搞懂:如何在未来生存下来的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