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听课笔记:童年期 2022-07-10

焦点解决网络初级17中级19讲师12期 坚持分享第1053天  20220710周日 本周地面咨询0次  总264次  读书打卡第490+173+87天  讲师微课练习第357天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小学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一般特点

一、童年期主导活动:学习

二、教和学双向互动的活动

三、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孩子怎么看自己取决于家长怎么看孩子,在与孩子沟通时还要消化老师对他的影响。我们现在看起来简单容易的事,孩子这个年龄段做起来并不容易。

教和学双向互动的活动,教学相长,互相影响。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老师传授。自己体验学习是直接经验。这个阶段亲子关系的很关键,管束孩子掌握间接经验,家长保持警醒、觉察,该立规矩、要有要求,同时要真正在乎、欣赏孩子,在乎、欣赏孩子在乎欣赏的事。

“学会学习”最基本的学习任务。有些父母的功能丧失,可能就是在小学阶段只关心学习而没有和善、坚定的站在父母的位置。整个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学习习惯,没有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没有陪伴孩子学习,该提醒提醒但别提醒很多遍,当孩子有了进步正向反馈。家长要过了有效期,功能就丧失了。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策略(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复诵(重复、诵读)       

组织

系统化策略(条理化)

巧妙加工策略

实验证明,针对6~8岁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

6~8岁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到三四年级的分水岭时就容易跟上队。否则,老师不喜欢,同学会另眼看甚至霸凌,孩子会厌学、抑郁,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太重要。

对于孩子记忆指导时不要把孩子看成白纸,那样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要认可肯定他的方法。

二、思维的发展 — 具体运算水平

(一)童年思维的特征:

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质变过程: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转折年龄:9—10岁

具体形象:具体物品形象 如:小学数学题上有水果,几个苹果,几根香蕉。

一二年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三四年级就往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学习的分水岭;五六年级又要为初中打基础。最好的时期就在幼儿园。家长一直都不能停下来。

孩子不一样,可能与家庭环境及孩子的个性特点有关,家长对孩子是不一样的,是有偏心的,但家长自认为一样。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主要指概括能力、词语概念、推理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1直观形象水平(7-8岁)

2形象抽象水平(8-10岁)

3初级本质抽象水平(10-12岁)

儿童期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儿童越大,脑子越灵活,到年龄再学这个东西。直观形象,如:画蛇添足。很多东西,到那个阶段孩子突然就开窍了,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孩子特别反感家长说自己的当年勇,他能感受到你在说他不行。改变孩子的前提是与孩子关系好,对他在乎的多感兴趣,才能产生很好的情感链接,他才会心疼你,才会听你的。如小学一年级起,因为学习“批评-否定-批评”,孩子在记忆中就没有与你的情感链接,长大了不听你的,要多带孩子旅游等、聊天,对他在乎的在乎,与他产生情感链接。

2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一般到个别

  三种水平:简单概念(低年级)

            言语表述(中年级)

            自觉运用演绎(高年级)

(2)归纳推理能力:个别到一般

(3)类比推理能力:两个对象的类比

一般到个别:如金属会导电,铁是金属,铁会导电。

个别到一般:铁会导电,铜也会导电,它们都是金属,所以金属会导电。

类比推理:爸爸说爱我,妈妈也说爱我,妈妈也像爸爸那样才是爱我。

家是讲爱的地方,但作为父母该讲规则还是要立规矩的,规则也要体现爱。

(三)新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通过本质进行抽象概括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了解)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李文馥我国的“三山实验”(熊猫、公鸡和波斯猫)

结论:

  1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29岁后基本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38岁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阶段

作为成年人也会有“自我中心”,所以特别容易站在自己的视角说话。有一个合影照,可能你最先找到的就是自己。自恋,爱自己才能活下来。

人的性格、气质很难改变。一个女孩新结交男朋友,要作两件事:1.上下班坐他的车,看他什么反映;2.去他家看看,人在自己家时很容易恢复他原有的模式,去除伪装。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等

  2.社会支持因素、尤其是父母和同学至关重要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自我评价与情绪情感、学业经验、同伴交往及自信心等密切关联

  父母和老师一定要积极努力为儿童形成良好自我评价提供最有效的社会支持。

爱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爱。对孩子的评价要相对客观中多些正向。

(二)自我控制能力

罗滕伯格的延迟满足实验,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因素:

1.    认知和策略(孩子想得到,他转移注意力或对此事有新的认识和看法)

2.    榜样的作用

3.  家庭教育的影响(独立自主、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的孩子更自控。团队也是如此,再多些奖励而不是惩罚,数据化时代可以独立自主,以打卡管理。童年之前是家长管理期,到青春期进入自主管理期,家长想管都管不了了。)

二、道德发展

道德内涵包括:道德认、道德感和道德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的道德认知)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

2、攻击行为

3-6岁第一个高峰期

10-11岁第二个高峰期

  对策: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情绪合理宣泄、培养健康和谐内心、榜样行为、换位思考

有的孩子会遇到霸凌,但不给家长说,怕家长反应过度。如果和家长说了,家长的稳定是关键。孩子觉得自己能处理好,谁也不服气谁。让孩子愿意给家长说太重要了,尤其是女孩子。

被攻击的孩子,看看孩子愿不愿意父母出面,说好在什么情况下爸妈是一定要出面的,商谈爸妈以什么样的方式出面。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意义

    1、集体归属感

    2、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

    3、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

    4、增进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父母一定要珍重儿童的伙伴关系,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

很多能力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增长的,自我意识也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的。父母要珍重孩子的伙伴关系。如果小学阶段不让孩子和伙伴玩的时间,将来孩子可能就容易躺平。有伙伴的更容易恢复。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能力强、助人、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

攻击性强,不友好 合作不良,恶作剧

3、受忽视儿童:

退缩,依赖,顺从,安静  不善交往

影响儿童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社交能力

儿童是否不受欢迎 ,往往受父母的影响。不受欢迎的儿童的日子是最不好过的。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受欢迎的社交能力。

四、友谊的发展

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个体间的持久亲密关系

(一)意义:

学习上相互帮助

社会交往的相互支持

情感上共鸣

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

增加快乐和兴趣

(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约12岁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三)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朋友只能陪伴我们一段时间,陪我们最长的是父母、伴侣和孩子,最长的是自己陪伴自己。学习让人更清醒。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质量、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深远。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减少)

所处理日常问题类型发生变化

  幼儿--发脾气、打架;

  小学--学习、家务、同伴交往

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

                父母控制(6岁前)

  三阶段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后)

(二)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1、由幼儿期父母控制逐渐转变成父母和儿童一起控制,亲子关系逐渐变得平等和相互尊重。儿童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同时也在履行责任和奉献(开始做家务)

2、童年期亲子是种双向交互作用的关系,很多不良的亲子关系就是由此开始的。

(三)家长素质的影响

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放弃了原本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

 1.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儿;

 2.让孩子适当的做些家务;

 3.让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4.让孩子关注新闻;

 5.让孩子记住长辈的生日;

  6.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

  良好人品、奋斗精神、高自我效能、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大于学习成绩!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父母交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同伴交往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

与老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20%左右

亲子教育三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良好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比如鼓励孩子犯错误,当然是要犯他那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犯错误恰恰是帮助孩子成长,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能从犯错误中学习,不能成长。如果妈妈从小处处关心、事事照顾她的儿子,什么错误都不让他犯,儿子非常听话,儿子到青春期后就没有经验来处理他的焦虑,处理挫败感,他不敢欺负别人,就会欺负最爱他的人——妈妈。最爱他的人给了他安全感,他大了,妈妈没有能力帮助他处理好社会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愤怒指向母亲,把一切不顺都归咎于母亲。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整体原则:爱孩子,但有底线和规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展心理学听课笔记:童年期 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