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故事类书籍也可以很有趣,只需3步让你爱上阅读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手机更是给我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在任何时候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看到任何想要的咨询。但是这样得到的终究是浅层的而且不成体系的信息,如果想要迅速积累知识,提高我们认知水平,还得深入阅读专业书籍。

想想这样的场景,晚上回家翻开一本小说,即使它文笔一般,逻辑也不严谨,但是只有故事精彩就能让我们兴味盎然的读下去。如果打开的是一本专业类书籍,虽然有大量的新鲜知识,可我们却总也没法集中注意力,要么被手机吸引,要么昏昏欲睡。

如果书中有大量的案例还能好些,我们能从中找到阅读故事的快感,也容易理解和记住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从我们认识文字开始到现在,记忆里最多的是富有卓见的论断还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阅读专业书籍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如阅读小说一般舒适感,会不会提高我们学习效率呢?

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让阅读更加生动有趣。

1.读之前先猜一猜

小说吸引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它会制造悬念。当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会不自觉地思考后面会发生什么,这种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最容易在书中得到反馈,如果后面的情节发展和我们想的一样,会让我们产生成就感,促使我们以更大的兴趣阅读下去。

即使情节和我们预想的不一致,也可以两相对比,分析两种情况的优缺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这个方法可以拓展到所有书籍的阅读中,只需要将不自觉变成自觉,也就是主动思考。

读之前先猜一猜,这本书大概会讲哪些内容,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又会如何去论证它们,最后自然是意义在哪里。比如我在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之前,想到了几个可以使人精进的办法,其中就有时间管理、持续阅读和重视实践。看书时发现作者和我的想法有不少重合的地方,只是作者的认识更加深刻,论证也更加有力,通过对比自然加深了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在阅读之前,可以在书的扉页或者读书笔记的开头先写下上述几个问题,并将自己的答案记下来,带着这些自我设置的悬念阅读,让它们在阅读中一一得到解答,你会发现,原来非故事类书籍也会很有趣。

2.按照故事的逻辑思考

我们阅读一个故事,同样会在意它的完整性。即使一个小小的案例。比如马云创业初期历经坎坷,但是他意志坚定,自信梦想能够实现,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如果这个案例在自信梦想能够实现这里就结束,那么不仅没法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还会因为它缺少最终的结果而认为这是一个无效的案例。当然如果只写,马云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无法从中得到任何启示。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小说有前后的因果关系,有起承转合,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无法让我们感受到流畅阅读的快感。

同样一本表达观点的书籍也需要完整的体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刻意寻找整体的叙述逻辑,把它想象成一个故事,按照开头(背景介绍)、发展(提出观点)、高潮(论证观点)、结尾(总结观点)的模式把握总体框架,再运用因果的原理,一步步验证观点的推倒过程。

我们还会不时发现一些精彩的论述和深邃的思想,这和小说中的小高潮何其相似。

3.总结成几句话就可以讲完的故事

有不少优秀的书籍表达观点会选择用一个故事外壳来做隐喻,比如《小王子》、《谁动了我的奶酪》、《王者速读法》等等。这些书籍内容轻松流畅,既有故事的生动性,又能发人深省,传达核心价值。

我们读一本非故事类书籍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将书中内容抽象成一个具体的过程。比如我在看完《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这本干货类书籍后,将我理解的内容写成了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爱上了写作,可是他十分苦恼,因为没有人教他。他总是靠自己的想象写文章,写出来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一天他一口气写出了10篇文章,并且把它们打印出来,分发给邻居们,想要得到他们的赞扬。可是根本没有人能够完整读完一篇,因为文章里的内容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全是年轻人在自说自话。有的人甚至看了眼题目就放下了,因为他们很忙,第一眼从题目里看不到感兴趣的东西,便不愿往下看了。年轻人根据邻居们的反应思考了很久,又花了很长时间对这十篇文章进行了大幅修改。这次效果可截然不同了,邻居们争相讨论,对每一篇文章都赞不绝口。原来修改之后的文章,不仅标题新颖别致,内容也十分有趣,读起来很有代入感,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文中有很多平时能用到的知识。就这样年轻人学会了写作。

这个故事大致涵盖了书中知识要点,包括题目是成功的前提,要有读者思维,文章最好能提供知识增量等等。

读一本好书就像读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把读书当成一个探索故事的过程,主动营造故事的氛围,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的学习充满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故事类书籍也可以很有趣,只需3步让你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