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

图片发自App

作者:保罗·图赫


讲真,这本书挺难啃的,开头还好,后面书中出现的实验、数据、例子,比较散。不过读一本书,只要书中的某个观点能引起共鸣,让自己有启发,并且自己愿意为此做出改变,就非常弥足珍贵了。

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而自己面临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又使我们一直处于战斗和焦虑中,以至于我们自己在成为父母后,又不自觉的把这种焦虑和对自身的要求和期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于是,现在,在父母圈里,大家关注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让孩子提早学习,看见别人家的孩子稍微比自家孩子优秀一点,就焦虑得不行。我们,完完全全只关注孩子的认知技能。而忽略了本书提到的非认知技能——品格。总认为品格这种东西是无形的,一是没有章法可循,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去形成,二是觉得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就行,即使是意识到“品格”重要性的家长,也很难持之以恒去做,总会被“别人家的孩子”左右。

安全感

我们有时候会以为,孩子很小,很多事情他们不一定会记得。但是书中内容真的让人印象深刻,童年时期的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影响是后天通过很多努力甚至也无法改变的。身为一个母亲,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逐渐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对我自身造成的影响,而这在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中是从未觉察到的。所以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觉察的过程,与孩子共成长的过程。

儿童早起逆境带来的恶劣影响,只能由父母来帮助他们。今天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鼠妈妈对鼠宝宝的舔舐与抚摸。我想这种舔舐与抚摸应该就是传递爱与安全感的方式,鼠宝宝感受到了母亲的爱,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这跟我们养育孩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更自信,内心更强大,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更有信心,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更有力量。

结合自己养育孩子6年来的经验,再回想当初孩子刚出生时我居然也会相信某些说法:“孩子一哭,父母就去抱,就去回应,会让孩子形成依赖。”现在觉得真是太愚蠢了。安全依赖型孩子才有更强大的内心去面对这个世界。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需求,作为有血缘关系父母都无法满足,孩子们还能对什么有信心呢?

群体身份

书中提到的“群体身份”也是我们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让我想起以前上小学时班上学习成绩好的大部分是女生,我也是其中一个,但是无意中我听到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女生到了初中就不行了。”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到了初中,发现班上有男生的成绩居然追上来了,自己的成绩也不是那么稳定的时候,我真的就以为这是一种规律,一种发展规律。这就是书中说的“刻板印象威胁”吧。书中提到的“在设定目标时,人们倾向于采取三种自我调整策略——纵容、沉淀、心理对照。”心理对照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可以用到自己的身上,也可以用到孩子身上。

执念

失败不是宿命,只是一种选择。这句话真的耐人寻味。我们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多次失败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命,或者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成功。这就是书中所说的“痴迷于错误或是被这些所击倒。”学会对错误负责,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品格的培养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品格是可以经过后天学习而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可以传授的技能。现在学校里确实没有一套很系统的品格教育体系,往往只流于口头或者宣讲式的教育。

国外大学的宽进严出,还有教育方式更容易培养学生们在学校里的非认知学术能力:学习能力、工作习惯、时间管理技能、寻找帮助的行为习惯以及解决社会/学术问题的能力。中国的教育现状,学生们在高中阶段确实很刻苦,但都是一味的为了学习成绩,考个好大学,进入大学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

现在的我们为了让孩子远离逆境,让他们一直处于庇护之下,因为害怕孩子面对挫折时的负面情绪,因为自己因为父母处理不好他们的负面情绪,所以就帮助他们逃避。以至于他们失去了培养克服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格的力量》——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