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1

        鱼病久治不愈,无症状死亡,与体质较弱有莫大关系

鱼病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养殖户非常头疼的问题,特别是一龄草鱼鱼种的疾病高发,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尤其是春季温差较大、细菌繁殖速度的加快、预防工作不力,导致疾病大量蔓延。草鱼老三病甚是猖獗,再加上鲢鱼出血性败血病、寄生虫病等,有些疾病久治不愈,真是苦不堪言,备受打击。

我们所说的鱼病大部分是由条件致病菌所引起,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为条件致病菌。鱼病的发生需具备三个要素:

当现有的平衡被打破时,鱼病开始发生。

但凡发生鱼病的池塘,要么鱼比较瘦弱,易于被病原感染,要么病原菌大量繁殖侵袭健康鱼类,要么水环境较差,导致鱼抵抗力降低诱发疾病。

久治不愈的的鱼病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池塘水质较差,有害物质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含量超标,鱼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旦感染疾病很难恢复。像这样的池塘一定注意先调理好水质,否则用药治标不治本,而且用药效果极差,鱼用药后死亡下降,停药后反复。

2、鱼体瘦弱,抗病能力较差,感染疾病后痊愈困难,恢复时间长。注意增强鱼的体质,建议选择易消化、高品质饲料,同时搭配保肝药物投喂,增强鱼体抵抗力。

3、池塘常年不清淤,底泥过厚,蕴藏大量病原微生物,消毒不彻底,病原菌滋生快,导致疾病多发、复发。这种池塘应经常进行改底、调水给鱼类生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抑制疾病发生。

久治不愈的疾病还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

1、诊断不准,有些养殖户把病毒性出血当成细菌性出血病防治,尽管投喂了大量的抗菌药物但抗病毒效果不佳,疗效甚微,久治不愈。应分清症状、对症下药。

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当成细菌性烂鳃防治,只泼洒消毒药,伤口愈合后又被寄生虫侵袭,疾病复发,久治不愈。应先杀灭寄生虫、再进行消毒处理。

3、常年累月选用一种药物预防鱼病,病菌或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导致疗效欠佳,疾病久治不愈。应交替用药,或做药敏试验针对性选用药物。

4、一味地认为药量越大越好,随意加大药量,外用药物泼洒过量反而伤及鱼体,造成鱼鳃及皮肤受损反而加重病情。内服药物拌服过量伤及鱼的肝脏。

5、疗程不够或过度治疗,一般鱼病发生,外用药物应泼洒2次以上维持药效,内服药物5-7为一个疗程,疗程不够会发生反复。有的几乎天天泼药,导致水体的藻相菌相严重破坏,反而不利于鱼病恢复。泼洒药物发挥效用后应及时解毒,维护水体藻相平衡。

6、鱼体肝胆不健康,有黄肝、花肝、绿肝等现象,往往因饲料发霉、过度投喂、水质过差、药物中毒等造成,痊愈疗程较长,不易治愈,应针对实际情况减食、投喂保肝药物、调节好水质等加以细心调理。

7、有的认为只要调好水,鱼就不会得病,此种论断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有时水质很好,鱼病照样发生,在此建议还是养成定期消毒习惯,消毒后及时向水体补充有益菌,形成优势菌群,既有调水功效,又能预防疾病。

如何提高鱼类抗病能力

1、 定期排老水加新水,特别是持续高温天气要及时补充新水,维持池塘水温在草鱼养殖适合的范围之内。定期降解池塘水体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离子、残留杀虫药等有害物质,保持养殖水体的嫩爽,同时注重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净底除臭,氧化分解粪便、死藻、残饵等有机污染物,保持一个良好的池塘养殖水体环境。

2、对于鱼体消瘦,肝脏机能下降,具体表现为鱼体尾鳍末端发白、肝脏呈现不同程度的绿色。此时的重点应是快速恢复鱼体体质,因此疾病的防控措施上,应以水体杀虫、杀菌为主,降低水体中病原的数量,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应及时使用饲料拌喂健肠护肝产品,胆汁酸,恢复肠道消化功能,强化肝脏机能恢复。

3、使用性质温和、刺激性小、不影响池塘水体藻相平衡的,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消毒及中药类产品,把池塘水体及底部的有害微生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4、定质、定时、定量、定位投喂,保证饲料不发霉、不变质;根据鱼体大小、不同种类按量投喂。一般以3~4小时内吃完的量为宜;投饲要有一定时间,若每天投喂两次,则可上午8~9点、下午3~4点各喂1次。饲要有固定的场所,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去吃食的习惯,便于观察鱼类动态,吃食情况,清除残存饲料,在鱼病流行季节又便于施放药物,提高防治效果。

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要控制鱼病的发生,我们就应从提高鱼体抵抗力入手,从源头上解决了草鱼养殖过程中导致其发病的根本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