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焦虑,才是90后最大的勇气

    我94年出生,211本科教育学毕业,从小活跃在活动与舞台,喜欢聚光灯,追求新鲜感,然后还有点桀骜不驯,因为一路没受过太大的挫折,总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希望能通过不断地改变能有一番作为,一直活在自己营造的聚光灯下,熠熠生辉。

    2011年的那个夏天,因为数学失误,输在了最简单第一道数数的概率题(符合我从小考试粗心大意的特点),让我与出省的梦想失之交臂,只进了当地的一家211师范,再加上选专业失误,误打误撞进入了教育学。当我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试图在入校前和入校后两次尝试换专业,但可笑的是,我最后由于贪恋大一在学院的荣誉而放弃机会选择留了下来。

    之后我的四年校园生活就是在舞台、恋爱、支教、打工、旅游、考证、考研中度过的,现在毕业快五年了,回过头来看,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好好思考未来,只是在单纯的简单的尝试,没有选择一个方向去深挖,进行深度学习。都说高考是一场解放,对于当时的我也是一样,虽说我的中小学生涯没有苦读,但也一直受限于时间的不自由、经济的不自由而没有别的选择与尝试,只安安心心的在读书,唯一慰藉自己的,就是那几年琵琶的学习,让我进入音乐的世界,并一直保持热爱。进入大学后,我有了时间的自由,通过各种兼职,有了小范围的经济自由,于是我终于可以走出省,去不同城市旅游,去支教,去感受我一直想感受的新鲜事物,但是眼光的限制,让我一次次只停留在感受,而没有感受之后的心灵对话与深度碰撞,浅尝即止,是我最大的遗憾,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工作中一直坚持、不断探索的原因。

    大学生活是单纯的、美好的,我享受了这个年纪最应该享受的青春,但也错过了这个年纪最应该思考的思考,我成为了有激情的应届生,但也成为了没有梦想的应届生,对,就是没有梦想,我从来不知道我以后到底要干什么,但就是有一股子有趣的冲劲,觉得什么都想干,好像什么都能干。我觉得未来要变得更好,我要去再尝试一下,于是我在差零点几分与保研失之交臂后,带着那么一丝不甘加入了考研大军,并且在选学校的时候特意避开了北京,选择了曾经向往的厦大,对,我真是因为它美丽的校园环境选择它的,而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勇气换专业,或者说是不清楚之后想干什么而导致换也不知道换啥,而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关但是又与实践有结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即使在了解到厦大这个专业每年只招1-4个人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对,又是因为那股莫名其妙的冲劲与自信。之后我开始了万千考研大军的普通的、规律的学习生活,这段时间过得很平静,我最近也在想为什么会很平静,正好早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里边说到,这是一种相信通过考试能改变点什么而考试又正好又可控的一种平静。大半年之后,我进入了复试,分不高,差不多是擦着边进去的,但幸运的是,我的对手分数也不高,仅仅比我高一分,而在复试占比60%的赛制中,我只要面试搞定她就OK了。我又带着对自己面试能力迷之自信的有趣的自信,经过简单的复习就上场决斗了,考试的那一天,我见到了我的对手,很幸运,面试是两人一组同时进行英语口语、专业问答的环节,而我刚刚好和我的对手分到了一组。整个环节下来,我带着胜利的喜悦,马不停蹄当天下午就坐上了返程的高铁,然后在高铁上收到了落选的短信,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公,我亲眼见到了我的对手在面试环节被我碾压,英语支支吾吾,专业问答我和老师们谈笑风生,而她几乎沉默不语,论背景,我211科班出身,而她只是一个普通二本(不是学历歧视,只是当时硬条件比较),但是结果是二选一,她进了,我败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对社会的怀疑之中,但是却没有反抗。回来学校之后才知道隔壁寝室的研友也面临了跟我同样的情况,但她当时的做法是留下来等学校公布成绩,发现问题后立马去学校各个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复核,最后她顺利的进入了研究生生涯,而我,由于幼稚和缺少问题解决的经验又再一次错过了。这种古代文人的意气用事让我后来直接拒绝了院领导给我的华南理工同专业的调剂名额,呵,这是第三次错过。但也成为我埋在心底的遗憾。

    就这样,我成为了应届求职大军中的一员,再一次由于眼光的限制和勇气的缺乏,我直接把目光定位在本省,很快,我就拿到了很多offer,最终选择了一家职业考试培训领域的头部机构,破格进入成为了一名专职教师,选择它的原因有两点,一专业极其对口,教教育学、心理学,二同事都是研究生,工作氛围能鞭策我进步。进去之后,面临了两大问题:一我是否能搞定几乎都比我大的学生并且对他们有帮助,二我能否搞定我的同事并且比他们教的更好。第一个问题需要克服讲台焦虑、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以及表达与沟通能力,第二个问题因为是破格进入,无非是想证明自己。于是我开始从外在——穿衣打扮精英讲师的塑造,内在——不断地备课、磨课、听课学习、再磨课反复打磨内功,开始慢慢站稳了讲台,后来参加公司另一个科目40天的魔鬼培训完成了一次蜕变,在营中取得了A的成绩让我证明了自己,出营后开始脱稿讲课,用一支笔、一块黑板、人多时配一个话筒,采用思维导图式教学慢慢在省内的学生圈中有点名气,之后一年的时间我都在频繁的省内出差和上课中一遍遍打磨自己的耐性和教学能力,后来,成为了本省的师资负责人,经历了一年多管理的打磨,再后来,机缘巧合,来到了北京,开始从线下转战线上,从头开始,开发公司另一个在线教师培训项目。

    这一次选择是一个转折点,到现在我都很庆幸自己做了这次选择,它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开始真正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思考。就这样,我带着两个行李箱来到了软件园,住在了公司不到十平米的上下铺宿舍里,开始了接下来的生活。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了解线上教育、了解赛道中的几家竞品,在和领导不断地沟通中,搭建了组织架构,确定了产品定位。然后就开始招聘与培养员工和师资,设计课程产品,完成底层图书教学研发,与产品经理和技术搭建题库底层架构,上课,不断地打磨产品与教学,不断地了解行业信息、研究对手,直到前一段时间,整合了公司另一个在线教师项目,到现在,来北京差15天两年的时间,队伍从1个人到50个人,虽然仍然在行业内做的非常一般,但是也完成了我0到1的经历,同时也陷入到对未来的焦虑之中。

    工作中,我开始不断思考项目的定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发现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想做的做不了,能做的不想做,要推进事情极其困难,不断地沟通耗尽了心力,开始对工作丧失热情。生活中,我开始不断地思考未来的方向,未来定居的城市,职业规划,一遍遍探索自己的内心,问自己想要什么,可到后来发现,我不是在问自己,是在问身边的同龄人、前辈他们的经历和看法,因为我好像没办法回复自己想要什么,就不断地在告诉自己,那就去弥补心中的遗憾吧,那就有勇气一次吧,抛开社会现实常态的束缚与限制吧,恣意妄为一次吧,不追求最完美的规划与选择,凭心而定。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几年前的自己不就是这样做决定的吗?这样的冲劲儿哪去拉?这样做决定一定不好吗?一定要理性的规划吗?有完美的规划吗?突然冒出这么多问题,似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理想与现实挣扎了这么久,几年下来,我好像还是很向往理想。

    到现在我还是没做出决定,是在现实中为保持理想没有放弃挣扎吗?还是被现实摩擦后失去了当年的魄力?焦虑一直在这里,而今天,把这些写下来,好像焦虑被捋清楚了一点,安分了一点,希望能直面它,不断推动自己前进,追寻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面焦虑,才是90后最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