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我眼里的孟子1

        缘起

        工作之后,看书更多放在了工作所涉及的方面,古书看的少,对于《论语》好像就停留在上学时学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呢,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别的就没啥印象了。何况,我自诩为对历史没概念,这些不学就不学吧。十年前,有幸和一位长者共事,也因为工作调整到与人打交道较多的岗位,在他的指导和要求下,发现他的行事准则、处事方法很多都能从四书五经中找到相同的话,兴趣渐浓。这次疫情在家,把《孟子》重读了一遍,突发奇想,准备写下感悟;又觉得有些话也许孔夫子也说过呢,又翻开了《论语》。这遍读来,发现自己曾经读过的好像没什么印象,好多话听着有了不同的解读,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无论什么年龄段,对照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你都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那,就从孟子说起吧。

        孟子,生于公元前380年左右,按前380年算的话,足足比我出生的年代早了2350多年,足够遥远的,但因着有一本《孟子》,这老祖宗变得鲜活起来。而且看了《论语》,知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比孟子早了近180年。同样看两人的谈话记录,孟子的话明显多了很多,解释得也更多、更细,引用的也多。私下猜度,这180年的光景,很多典籍也出来了,记录的也规范了,足够去引用;另外还有,是否古人惜言的习惯,也是这么千百年的演变下来,让过去三两字就能说明的意思,变成了现在的长篇大论?也许有些不敬,但我想,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普通人而言,让我们去附会一下,会更好激发自己去研究和探索,对我们历史上那片灿烂的星空多一份仰望的目光。

        孟子善喻。哪些熟悉的话语,原来古人也是这么说的。

        1、一百步笑五十步。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说,自己对于国事很尽心啊,河内的百姓遭灾,就把河内的百姓迁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如果河东遭灾,也是同样的做法。看邻国的国君,好像没有这样尽心的,但自己的百姓不增加,邻国的百姓也不见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就问梁惠王,战场上的逃兵,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了下来,然后跑了五十步的就笑话跑了一百步的,这样可以吗?梁惠王说当然不行,无论跑了五十还是一百步,都是逃跑!孟子趁机讲述以道治国将不愁百姓不多,而治国不以道只怪年成不好,即使采取了补救措施,和一百步笑五十步也没啥区别。

        2、不为与不能。记住了那句话“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在齐宣王问政的时候,先告诉齐宣王肯定能行王政;他看到齐宣王在祭祀时因看到用作祭品的牛发抖而不忍心,让换成羊。他告诉齐宣王,行王政不象挟太山以超北海,而是让百姓有恒产方可有恒心,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百姓安居自然四海归心。既然齐宣王对祭品都有怜悯之心,只要把这种怜悯之心推恩到百姓,那推行王政也就如为长者折枝一样,如果不实行的话,那是不为,而非不能也。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古人说的文绉绉的,我们会说“饿得轻”。但孟子是用这句话来形容百姓久苦于暴政,真有国家实行王道,那么百姓就会像饿极了、渴极了的人,蜂拥而至。讲的真好。(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敬经典-我眼里的孟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