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时不必问去哪里》

小说是无意中看见的,小说中的女孩空空与我却有些相似的地方,虽然我是男孩子。我喜欢小说的题目,“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这句话在这年末时分,能给我一点点安慰。也许是我与她一样,在这个25/26的年纪,对一切都显得十分迷茫吧!不过选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它的名字,在书店等人的时候,无意中拿起来,漫不经心的读着,小说终归有别于其他的专业类书籍,很容易上手,一上手便上头,故事很普通,人物也很简单,描述的是2个20多岁女孩的故事,也许是年龄吧,因为在这个阶段的人,正如书中的一句话“我们虽然不在同一条船上,但我们在同一场风暴中”。在即将离开书店的前几秒,我放下了样本,取了一本未开封的,径直走向了收银台。书不薄,但我知道我会读完它的。即使这样其中有几个情节,依然让我感觉到了不适。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只看到了空空与颜亦明见面,这一场会面的结果,于主角而言是必然的,于我这里是颠覆的,书中,空空起初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和平的女孩,还有一点文青特有的闷气和厌世,似一汪清泉一般的女孩,在见到颜亦明后,瞬间化为了烈火,我想不明白水怎么可能化为烈火呢,可又好像是必然,没有人规定水不能变成火,只是没有遇见特定的条件,特定的人。这一刻我倍感心酸、无力与一丝丝羡慕,羡慕颜亦明的运气,也羡慕空空的勇敢与性情,只是这样的爱情,只是燃烧着空空自己,着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好想没有真真的着迷过一个人或是事物,很难理解,却又能明白空空的所作所为。我和初恋的开始,与空空和陈有为的恋爱有些相似,初读时,我大概知道他们没有结果了,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彼此,且没有想过去了解,并不是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的人不能跳过接触,直接成为恋人,只是成为恋人后,又恰好合适的人,就像是上天刻意留给你的礼物,真的不知道要集齐怎样的成就才可以遇见。这场恋爱中,空空这个心里有伤的女孩,终究只是在他的世界了,小小地蜷缩了一小会,养养伤而已。我思考许久我与初恋分开的理由,大概是我们开始的太突然了,大概是我对爱情错误的理解,大概是我们都不愿意迁就对方,大概是她的过去在我心中是个结吧,大概是她想谈恋爱时,身边恰巧有个我,到最后我放弃了,因为我找到的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害怕有一天我再也不敢谈恋爱了,那些问题一股脑的冲击而来,我实在一下子承受不这么多,那感觉如溺水一般窒息,想哽咽却好像没有哽咽的资格。可能是初恋的原因,后来看见她和别人的亲密动作,心中依然会有些难受。我在感情上,依然是前途未卜,遇见的处不下去,喜欢的靠近不了,可是这样的状态,可能正好是我能接受的舒适区,虽然依旧整日抱怨,我没有甚至不敢有下一步的动作。空空最后终于踏出了舒适区,我不确定未来的她会有多好,只是知道未来她应该可以直面更大的风暴吧。宝音相较于空空,其实我没有那么多的感受,宝音在普遍评价中,应该是个优秀的女性,在男友的出轨后,几经挣扎,最后是癌症给了她勇气,对长达七年的恋爱道了别。如文中所说的一样,她本可以站在道德的最高点,疯狂的将男友置于死地,但是她只是说了一句“我不爱你”,说实话,我不明白,不爱怎么会这么难下决定,不爱怎么能在一起7年,不爱怎么会在空空初识二人时感觉得登对。我不知道作者想怎样解释这种心理活动,于不爱来结束这段感情,可能是为了给叶柏远内心的惩罚吧。而宝音只是选择接受了男友的出轨,之所以不选择更多激烈地情绪消耗彼此,是每天接受和消耗的情绪实在是太多了,很疲惫,并顺其自然的发展下去,到最后癌症给了她勇气,结束了这场恋爱。不过我不懂爱情,也不擅长交际。只是文中的成年人的感情,还是让人心中疙瘩,像是给人贴上了标签,划分了界限。

空空与沈枫的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归于平静,那个让空空感到安宁的长辈,只是在某一个恰巧的时刻,契合她对自己未来影子的某种要求。空空只是单方面的向他输出自己的烦恼,可是空空从一开始就忘了,人总是对别人的事看得很清也很轻,而这种清和轻,是伪善的,非当事人怎么可能明白,雪花下的泥路,有多滑。于是夜幕的面纱被撕下了,沈枫也终不再是那个让人安宁的长辈了。而一开始被放错位置的人,在发现后,会消亡的更快。而真正的稳定的关系,如文中空空自己总结的一样,两个在心中不占位置的同事,和在“同一场风暴中”的宝音。曾经有人说朋友不用太多,一两个知心便好了。我想我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后来的我们心变得越来越难以打开了,不是我们变得吝啬和冷漠了,只是我们懂得了珍惜自己有限的情感,设置关卡,在某个合适的人,合适的契机,蓄力一搏。

故事和人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故事很短,我前后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看完了,但人生很长,人的一生有许多个一天。作者将主角们的许多个年岁,合在一本书中,只记录了他们心智成熟中最大的挣扎,而事实上,一个人每一秒的想法是上万的,每一个念头根深蒂固的程度都不一样,每一个念头在心中的每一次碰撞,就是最出色的脑科专家也不能把控吧。而故事的结果,是被作者省略的若干个岁月堆积而成的一种可能。我们不能像读书一样,在骤痛后,就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因为在其中还有许多习惯了的不适,被写书人省略了。这大概是励志书、电影让人着迷的原因吧,最难的从来不熬过骤痛,而是熬过那些不痛不痒的岁月。我其实蛮喜欢张德芬说的心智成熟的境界“爱、喜悦、和平”,但现实告诉我,他们在远处耸入云端的高山之巅,我得一步一步走去,《摆脱不安》,迈过高山踏过水,越过深谷穿过丛林,不停不停的走,可能会发现越来越远,或是越来越近,小说在经过这样一场兜兜转转之后,也没有给两位女主什么定论,或是美好的结局,只是在文末宝音告诉空空“我们虽然不在一条船上,但我们在同一场风暴中”,告诉她们前方有一场风暴在等着她们,而万幸的是她们可以相互鼓励前行,这便是生活真实的模样吧。不止宝音和空空,很多人都在这场风暴中,所有“外表看似普通,可灵魂何其汹涌的人”。

关键词:舒适区(长时间呆的某个环境或是某种状态,可能并不舒适,只是习惯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通常建立在——健康、年轻、受过高等教育、良好的财务状况,医技懂得如何获得资讯和善用工具...)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此时不必问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