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囚禁的巴比龙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巴比龙》,由帅哥查理·汉纳姆出演。故事讲得是,江湖人称“巴比龙”的亨利被人诬陷杀人,关入恶魔岛。他在监狱里向往自由,十几年里不断越狱的故事。

电影开头有个情节,亨利是盗窃高手,刚刚做了笔大“买卖”的他和女友谈到未来,女友希望他们马上远走高飞,亨利却说等他再挣最后一笔钱。话音刚落,警察破门而入,以杀人嫌疑将其逮捕。

这样的电影情节我们见过太多,贪污者总想收最后一次钱,结果被人发现;走私者说最后一次出海,结果死在海上;杀手参加最后一次行动,结果被杀;抢劫者想捞最后一票,结果入狱。

不仅旁门左道的下场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做选择也是这样:

一件有收益也有风险的事情,会让我们难以确定何时收手,结果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

炒股的人,在股票不断创新高时买入,他知道有风险,但是看到有如此多的买入者,有层出不穷的好消息,这让他幻想可以再赚十个点出局。结果通常是爆出黑天鹅事件,趋势逆转,股票连续跌停套牢了绝大多数人。

再比如比特币,去年最高曾经达到1.9万美元,现在价格却在3千美元徘徊,暴跌了84%,有多少人会理智选择在暴跌前出局?

你会说,这些事情当然要看运气,我们怎么可能猜到最后的结局?

不错,我们的确不用猜。聪明的数学家给出了一套算法,用在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下手时做选择,这套算法能让我们得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这就是“37%原则”。

J.P.摩根说,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你的伴侣。那么在这方面,该算法如何指导年轻人选伴侣呢?

数学家这样假设,一位年轻人22岁,他计划35岁之前完成婚姻大事,假定他心仪的女孩不会等他,双方一旦错过,年轻人就只能顺延着往后选。

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就通过如此假设,变得可以适用“37%原则”。

1、年轻人可以选择的时间是:35-22=13年;

2、37%的对应年龄是:13×37%=4.81年,4.81+22≈26.81岁。

这就是说,一个年轻人,理论上讲,应该在27岁前的5年里,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的女生,这样的接触有助于发现你的“异性缘”实力,让你知道你能接触到的、女孩子的最高水准(假设为A水准)。

按“37%原则”,在27~35岁的8年里,如果你发现有超过A水准的女生,你应该果断出击,争取和她共结连理。

当然,如果你的条件不够好,追求失败的概率比较大,你可能需要调低这个比例,比如30%;反之,你人长得帅,家庭条件也可以,那就不妨调高到50%。

无论怎么变,你始终需要关注A水准,以及在接近37%的时间点做选择,只要掌握这两个原则,你的选择结果就是中上水平。

马库拉是最早投资苹果公司的人,他最初入股9.1万美元,后来又以其信用帮助苹果从银行借了25万美元的贷款。他最高拥有超过10%的苹果股份,如果他将这些股份留到今天的话大概是900亿美元,而他实际在10亿美元就出了局。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相对于未来收益900亿,他在10亿美元出局让人感觉亏大了。

我没能查到马库拉在苹果投资的更详细资料,但是我通过搜索发现了以下情况:

1、马库拉1997年离开苹果,他很有可能在这一年清空了苹果股权;

2、1997年的苹果市值为30亿美元,处于最艰难的时期。

(左:乔布斯,右:马库拉)

因此,我不妨大胆推测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1997年苹果面临最艰难的日子,乔布斯回归,马库拉与乔布斯不合,马库拉预计未来数年,苹果可能走下坡路,其最高市值不会超过当下的30亿美元,因此他清空苹果股权,获利10亿美元出局。

10亿正好是当时苹果价值30亿的33%,因为对苹果的悲观,马库拉很有可能把“37%原则”的比例下调为33%。

由此来看,马库拉不是愚蠢、不是亏了,反而是在苹果最危险的时候做出了最理智的选择。

再看文章开头的“巴比龙”亨利,他在被捕前对女友说这是最后一次出手。假如他一共做了100次案子(包括这最后一次),理论上来说,他应该在第37次左右就远走高飞,这样既有收益又比较安全。而他在第99次作案后还心存侥幸,显然从数学理论上来说他就犯了大错。

当然,人生没有最优解。

爱一个人,也许你会在十几岁时怦然心动,也许你会在三四十岁时一见钟情,抑或是五六十岁时众里寻他千百度。

投资也不是37%就一定正确,谁会知道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后,苹果股价一飞冲天,最后达到万亿市值。

至于黑道的贪婪与恐惧,也不是用一个公式可以简单概括的。

但是,有一个认知是:数学很可能是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它不光适用于我们的文明,也可能适用于这个宇宙。

我们懂一点数学知识,其实是掌握了应对复杂系统、应付不确定未来的一种算法、一种工具,这些认知能够让你少些纠结,多些理性,提高我们把事做好的概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囚禁的巴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