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很多人的人生历史上,绝对会写下与众不同的一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直面危机,避无可避。
疾病如何防控,如何治疗,这是医疗系统需要解决的重大考验;
面对危机,如何平安度过,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解决的心理考验。
这次疫情,让我们有机会“跳出”熟悉的生活模式,有机会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危机,就像一面放大镜,把这个世界的对立统一,放大给你看。
疫情发生之前,我们总以为,自由与责任,是对立的。自由是不用负责任。在疫情之下,才能理解,原来自由就是负责任,你想享有多少的自由,就需要付出多大的责任。那些在疫情之下,不愿意负责任,还要追求“戴或不戴口罩是我个人的自由”的人,在公众场合不戴口罩还要质问别人“凭什么限制我不戴口罩的自由”的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我们总以为,是工作强迫我们付出,被禁止上班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我们需要工作。什么样的人会抱怨工作不好?有一份好工作的人,才会抱怨。
我们总以为,我们是没有时间去和家人联络感情,我们的亲密关系才总显得差强人意,总还有些遗憾。疫情之下,有了大把的时间,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我们不能胜任一个好的爱人,好的爸爸或者好的妈妈,所以我们才会把时间分配给家人以外的人。
这次疫情,有很多医生都提到了2003年的非典。正是17年前的非典疫情,让我们的医学意识得到了提高,防控措施有了可借鉴的经验。从危机中学习,从危机中进步,提高意识与能力,这才是危机给予我们的珍贵的机会。
作为最早上报疫情的医生,张继先医生接诊第一批肺炎病人的时候就敏锐地意识到“这肯定有问题”,除了上报信息,同时,她还做了两件事,一个是为这些病人建立了隔离病房,一个是要求医护人员戴口罩,做好隔离。最终,她所在的科室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病人交叉感染。她说,这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经过非典时间的医务人员,我相信不在少数,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有张继先医生这样的觉察能力呢?那还真不见得。
李文亮医生不是第一个上报疫情的人,但是,正是他的觉察,让更多的人警醒,讲对疾病的警惕唤醒到意识层面,唤醒了更多人的觉察。
诚然,我们很多人,不是医务工作者。但这种觉察,我们同样需要。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被迫换了一种“活法”,这种不一样的“活法”中,你觉察到变化了吗?觉察到自己习以为常的看法可能是不准确的吗?
就像网友调侃:以前,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产后抑郁这回事。被迫在家待了两个周以后,发现“闭门不出”真的可能会让人抑郁。以前,总不爱出去遛狗,现在能让我出去玩,我保证比狗还欢实。
疫情,让我们学会了“共情”,学会了理解他人,换位思考。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写到: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是呀,来这世界一趟,历这疫情一遭,我们总得留下点什么,才好。
如果,这次疫情,这段打破常规的日子,不仅仅是匆匆而过,只留下了一点儿谈资,而是,为心理成长按下了开启键,让你开始了思考,开始了觉察,开始了探索自我的历程,那这经历,就不算太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