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看点
- 为吴军老师得到第七门新课《阅读与写作50讲》举办郑重的开学典礼。
- 吴军老师分享私家秘笈,掏心掏肺说说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心法。
这里是北京时间晚上9点钟,而在跟我们连线的那一边,在美国,吴军老师其实是凌晨6点。所以今天他是早晨5点多钟就起来跟我们准备连线,而在此之前他也认真地准备了这场直播。
所有的考试都是语文考试。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考试成绩考不好的一半原因实际上是题没读懂或者没读对,在审题中没能读出隐含信息。
比如考试的时候会告诉你所谓的已知条件,但这个条件并不是解题的关键,还需要据此找到真正的关键信息。
阅读和理解本身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的。并不是说谁天生的语文水平就高,谁的语文水平就差。所以这门课第一个目的就是教会大家怎么阅读,怎么能够通过阅读字面的意思理解深层的一些含义,怎么能够比较有效地、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比较快地掌握和提高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能力很重要。阅读小说、试题,或者是报告、邮件,要在心中问自己三个问题:
人物怎么想?
作者怎么想?
我要怎么想?
第一个问题,人物怎么想?
通常出现在小说或者文学作品中,就是作品中的人物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仅仅是字面意思
第二个问题,作者怎么想?
我们在做阅读理解考试,经常会有这个问题:作者通过这件事指代什么,隐含是什么?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又比如:领导给你的邮件,90%肯定你的工作,最后10%提出要求,这最后的部分才是重要的关键信息
第三个问题,我要怎么想?
意思是指要把阅读中的收获变成自己的知识和信息。举个例子:可能作者总体来讲表现的一个含义是某一方面,但是我从读它,我自己加上了我的感悟和我自己的知识背景,通过这些我能得到一些什么。想要构建一个知识体系,通过阅读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因为信息接受速度快,容易吸收。
为什么要读经典?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吴军老师在这里举例《十日谈》来做说明。
这本书讲的什么事呢?讲的是上一次全球的这样一个疫情,就是黑死病时期在佛罗伦萨,后来就成为了文艺复兴的中心了。在那个地方遭遇了疫情,一群年轻人逃到了郊区的一个别墅,然后十个年轻人每天他们讲一个故事,十天就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一百个故事编成一本书就是《十日谈》。
它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其实就是作者写出来一些人在那个时代中世纪即将结束,文艺复兴即将开始时的一些想法。
因为有黑死病,也就是鼠疫,所以很多人其实当时对这个基督教已经开始信心动摇了,因为发现教士们也一样死了。所以它通篇都是在讽刺基督教的。
第二篇有一个叫做杨洛的故事,杨洛是一个犹太人,他的基督教朋友就劝他怎么皈依,基督教怎么好,它的信仰怎么怎么适合人。这个朋友就不断的给他吹风。
杨洛这个人是个商人,后来他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光听你这么说是不够的,我一要去你们的罗马,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梵蒂冈看看,看看教皇和他的那些主教们是什么样的一些人。
他这个朋友一想,罗马的这个教皇和主教们的生活都很奢侈,平时好话说尽坏事干绝,这种老底要是被杨洛看到以后,他肯定就不信这个教,所以就千方百计不让他去。杨洛还是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一定要见一见我才相信。
于是他就去了。去了罗马以后,他的朋友就想,完蛋了,这一下子他一定是不会再相信了。果不其然,杨洛跟他讲,说这个主教们,教皇还有下面的教士,他们照说都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可是我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回事。
所以他这个朋友的心情咯噔又往下掉一大截,想着肯定完蛋了。
他接着讲,这些人都是基督教的柱石和基础,但是他们都在基督教的墙角。他话锋一转,可是这些人使劲挖基督教大厦的墙角,这么多人都在挖墙角,这个天主教的大厦居然没倒,所以它一定有所谓圣灵的庇护,所以它才得以不倒。所以这个教里头一定有它的道理,所以我决定还是以后皈依基督教。
这里头两个人物,他们的想法你很容易读懂,不用讲了。作者的想法是什么?薄迦丘的想法是什么?作者是在讽刺基督教,教皇和教士,这些人应该成为基督教的基础,实际上他们都在挖墙角。
我读到什么呢?其实这层意思我读到了,但是我自己有一层反思,就是说世界上有很多现象之所以存在,一定有它更深层的原因。黑格尔讲了一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在你看似完全不合理的表象下,如果这件事存在了,那一定是有一些合理的因素我们没找着。把这些合理的因素找着了,我们就理解这个现象的本质了。
比如说在一个工作中,我原来有一个同事在腾讯的时候从美国到中国的公司,他就老跟我抱怨,说中国公司有些工程师做事不规范。我说你看到的现象一定是有道理的,也确实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你可能也要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家公司的文化。
比如写代码,按你的说法,不规范的这个代码,背后是不是有它的原因和道理?你看,整个的产品运营并没有因为有一些不规范的代码导致它系统经常崩溃,它这个系统居然运行得还得稳定。而且整个的产品,大家的口碑还不错。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把它先搞清楚,然后你再去发表建议,再去喷,我觉得这样可能更有建设性。
果然,这个人很善于学习,他去了解了里头很多做产品的流程、技术细节等等。在了解这些以后,你再去提出修改建议,不但别人是不会反对,而且你其实真正了解了它里面的文化和它的优势所在。
很多时候你看似表面不合理的东西,它背后是有原因的,了解这个原因,才能了解本质。了解了本质以后,你才知道该往什么方面改进。
如果你不了解这一切,一下子套用一个开发标准非常严格的方式去指导大家去这么工作的话,可能大家反而都不会工作了。
很多时候对看似不合理现象的理解,你要理解它背后的一些原因。
再有一个,读书这件事一定要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这是我们真正理解他人的一个目的。
关于写作
其实每个人只要刻意练习,甚至都不用刻意练习,经常做一些练习,你都是能成为一个比较好的表达自己的人,写作是书面表达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表达的时候要站在读者和听众的角度来想,唠叨了半天事,大家是否真正了理解了你的含义。
很多人一开始写作的时候会犯这样两次毛病,第一次是会说觉得自己好像有一些想法就是写不出来,不知道该怎么写,怕写作。
有这个毛病不用担心,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些毛病。
第二个,就是你读了一些范文或者经典,这里头有很多很好的描写。发现它有一些写得很好的词句很精彩,自己很喜欢。于是在写作中喜欢追求文字上的一些漂亮,但如果找一个有经验的人来看,就会发现有两个通病,第一个通病,就是文字比较漂亮,但内容比较匮乏。第二个通病,常常讲了一堆事,条理不清晰。
怎么改?
第一,强调作文结构,有了清楚的结构,才能有清晰的表达,别人才能够理解你想要说什么。
第二,语言风格。用词不是越华丽越好,而是要会讲故事。有悬念,有剧情,最后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和结论。这样才会吸引人,容易读懂你所表达的意思。这在日常工作中也有用。
很多时候,我们忽视表达的重要性——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对个人职业生涯提升非常重要。因为,并不是说我们努力工作就能得到提拔,获得机会。如何把工作成绩表现出来,需要表达能力。
我们试想一个场景,假设一个组里20个人,谁被提拔得最快?我们假设有三种人,第一个人是技术大拿,大家有了问题都去找他,很多技术上的工作都是他做的。第二个人是是一个所谓的人事经理,善于组织,把大家组织到一起,还能鼓舞士气。第三个人是会写报告的,或者会作口头表达的。
这三个人谁可能获得提升呢?我们不妨想象三个场景。第一个人,你去汇报工作,我们假设说技术大拿,你能把问题讲清楚,你去汇报工作。他讲话的时候不看对象是谁,讲了一大堆技术细节,或者有些时候很多人时间到了,自己重要的工作还没开始讲,前面做了太多的铺垫。久而久之,同组人也不会让他去讲了,即使他去讲了,领导听他的工作也没有太深的印象。自然淘汰的法则,这个项目可能弄不好就给停掉了。
接下来你换第二个人来讲,人事经理,有时候他常常未必讲出很多的细节,领导提问两个里头的问题就把他问住了,所以他们就会有一个印象,说这个人可能耍嘴皮子,或者耍笔杆子的,事可能不是他做的,所以这种人也未必受重用。
最后我们从生存原则来讲,你从一个组里找第三种人去作报告最好。
因为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这些人在一个单位里就会显得非常得显眼,不仅仅是作汇报的人,其实写论文的人也一样。一个组里,大家都做了工作,五个人写论文,有一个人的论文老被录用,那么这个组的人就慢慢被提拔上去了。
事实上在工作中,很多时候被提拔的是这个会把问题讲清楚的这样一个人,这是一个客观现象,并不是说大家不要去做实际工作,要去耍嘴皮子。但是客观现实是,善于沟通交流的人,在职场中常常是能够被提拔得比较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