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摘抄

【原文】

17.13 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

【题解】

孔子斥责“乡愿”,明确地点出这种人欺世盗名,似有德而实害德,极具欺骗性。这也说明孔子的中庸之道并不像后人理解的那样是“骑墙”或“和稀泥”。

【注释】

①乡愿:乡里多数人认为是忠厚之人。这种人貌似好人,实为与流俗合污以取媚于世的伪善者。愿,忠厚。

②贼:毁坏,败坏。

【译文】

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我的感想//

“好好先生”,想到了目的论。

“好”的目的是什么?“好”的原因是什么?

回到孔夫子说看你的发心是怎样的,外在看“仁“,“不知也”,“仁不仁”看内在,你自己知道。

包括信守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做人做事讲原则,有底线。

一味的好,一味的诚信,偏离“中庸”太远,适得其反也。

“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人做事有标准有边界,“知止不殆”也。

翻转过来,这样的“乡原”是怎样产生的呢?难道他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吗?

每个人都是家庭和社会的产物,这样看,学习教化的重要性登场了。

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者偏离,然后朝着合适进步。

子曰“…十五志于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