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深知,自己能得以就任葬礼主持人其实是北洋平衡的结果。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要想办好老袁的葬礼,还是离不开北洋的各个山头。
于是他马上着手葬礼的人事安排。
老徐资格老,作为迎宾委员部主席最合适;大段运筹能力突出,治丧内务部的主管非他莫属;王士珍文笔不错,悼词工作部负责人就是他了;大冯手下兵强马壮,这一路南行难保没有流民骚扰,委以联合安保部首席安保主任;至于像曹锟这些二流山头,虽然不能像段冯那样主管一个部门,但划入扶灵人团队是必须的;至于其它的各省督军那也不要闲着,统统纳入袁克定任团长的亲友团,即便哭不出声,那乌泱泱的拢到一起,也可以增加人气嘛。
不难看出,黎元洪想要给老袁办一个前无古人的盛大葬礼。
既要符合国葬,又要高于一般标准,黎元洪也是思来想去煞费苦心。好在距离宣统小皇帝不远,他首先借来几本皇家葬礼大全研读一番,可回头一想这只有皇家的似乎还不够,于是自掏腰包发布一号悬赏令,征集一批熟悉古今中外葬礼人士,号召大家积极出言献策。
有钱就是好办事,很快关于葬礼的程序设计就出炉了。从停灵的安排到归葬的布置,从人员的站位到陵墓的建设,既囊括了小到纸房纸人的尺寸,也包含对整个护灵团队的规范。袁克定很满意,北洋的元老们很高兴,黎元洪也笑了:这钱花得值。
为什么如此高规格优待老袁?难道仅仅因为死去的是民国总统吗?当然不可能那么简单,黎元洪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在他看来,只有这个葬礼足够大,才配得上自己这民国一哥来主持,也才能笼络老袁麾下那帮兵痞子。
大段自然也明白小黎子的这点心思,不过他本人也非常赞同把老袁葬礼的逼格提高。
毕竟老袁不在了,这北洋大家庭急需新的话事人。放眼看去,老徐已经半截身子入土,这位师爷和谁都能谈得来,那也就意味着他和谁都没有过命的交情;小黎子更不用多说,头重脚轻根底浅;剩下的就是北洋三兄弟了,这里面大冯守着两江抓着民国的钱袋子,龙哥兼着兵马元帅衔领着众兄弟把持着民国的枪杠子,而自己居中统领百官总览政务。怎么看,兄弟三人才是北洋新的话事人,更确切的说,自己更有话事人的料子。
这提高葬礼的规格,在大段看来,既是稳定家庭内部的需要,也可以顺便警告南方那些个看笑话的主:这北洋实力还在,赶紧乖乖回家,不听话分分钟捏死你们。
大段率先支持小黎子的设计方案。大冯和王士珍一看马上明白了,也跟着附议。老徐也表示没意见,只不过他建议这陵寝名字上还是低调些好,老袁也没有真的建立帝国,不要仿过去的皇帝老爷们叫什么“陵”,还是现实点改为“袁林”合适。在大家的一直叫好声中,袁克定没办法再坚持,只得点头同意。
眼看着一切准备就绪,黎元洪满意的点点头。在万众翘首期盼中,他迈着正步登上舞台,先是声泪俱下发表一通感慨,历数时局之艰险,大赞老袁的不世之功;接着峰回路转称俱往矣,望南北同仁放下恩怨合力并进,共创民国新局面,同书华夏新篇章。
伴随着黎元洪慷慨激昂的演说,礼炮响起,整个北京城都颤抖了,中南海里旗幡招展,哭声震天。再看街道上,整齐划一的送行队伍人手一枝花,荷枪实弹的军警则个个佩戴黑纱。这一天对于北京而言只有一件事:给老袁送行。
作为主持人的黎元洪站在了老袁棺材的左一位,其他老徐大段他们尾随而来加入扶灵人团队,再后面就是袁克定为首的亲友团。在深沉哀伤的军乐声中,送葬队伍缓缓前行,路面上铺洒细磨的黄土,天空中漫舞各色冥币,不时间有早已打点好的群众演员跪倒一片高呼舍不得。
老袁的灵柩被九龙华盖包裹的很严实,尽管偶有大风袭来,也未有丝毫影响。
因为要“归葬洹上”,送葬队伍需要搭乘火车前往河南,作为北京城新主人的黎元洪自然无暇前往,北京城外他的主持人身份也就交由老徐代理。
看着老袁的灵柩被安置妥当,火车即将驶离西站,黎元洪再次敬礼,心中默默的念叨:老袁再见,一路走好。转回身,看着诺大的北京城,他长出一口气:北京,我来了。
随着老袁灵柩的离京,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彻底溜走。面对老袁留下的烂摊子,黎元洪将如何应对?未知的民国命运,他能否走出一条真正的民国之路呢?且看下回我有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