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样读书就够了》,学习如何高效读书(下)

齐帆齐微课

继续学习《这样读书就够了》。

1、学习者的三个境界

“一、初级学习者,原始人的学习状态

把书本当作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所呈现的材料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认为学习的目标在于通过考试,学习的成果在于拿到证书。

把浏览知识的数量当作学习的收获,视各种知识大赛的获奖者为偶像,认为每年阅读大量图书且都能记住的人是牛人。

我们在学校阶段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或者说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是这样的,主要是理解记忆。比如我们从小到大背诵的课文,有什么用呢?最大的作用就是考试吧,顺带的作用就是偶尔可以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一下。

而我们进入社会后还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就有问题了。

二、高级学习者:将推理用于个人生活

高级学习者已经学会了不对书负责,而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阅读一本书或参加培训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高级学习者都能主动、有效地学习,并联系自己的经验,设想日后的应用,而且会在应用后“复盘”(股票收盘后再静态地看一遍市场全貌),如此循环。

锅里、碗里,只有放到自己肚子里才是自己的。

我们各类知识类网站、内容类网站,都有收藏和分享功能,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好的内容,我们就会立即收藏,这个心理就和看到一本好书,一门课程想马上买下来一模一样,但是收藏后的内容我们读了吗?

我们就像小松鼠一样,收集了很多知识松果,收藏了就觉得我们拥有了,但是如果我们从来不吃掉它转化为自己的能量,收藏它有什么用呢?

知识的价值在哪里?

不在于我们知道它,而在于我们应用它,我们用它解决我们的问题,指导我们的行动,把知识转化为我们的能力,才是发挥了知识的最大作用。

三、学习促进者: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人

学习促进者拥有最强的学习能力——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他们是身边人的福音,是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激烈竞争的职场中最稀缺的人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有一些问题自己开始并不是很明白,但是在给别人讲解的过程中就越来越明白了。

就像是在学校时做作业,经常会有同学找你来问题,可能有些题目你会做,但是讲不明白,你在努力给别人讲明白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原来理解的不是那么透彻,通过给别人的讲解,你彻底掌握了哪个知识点。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别人。因此,我很肯定,我比学生们学到的东西更多。教学过程总是充满乐趣,因为你在跟一群聪明人共事,为了共同的利益解决问题。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重点来了,如何正确高效的阅读一本书,并且能学以致用呢?

2、便签学习法

  介绍方法之前先提一句,这个学习方法主要针对致用类图书,如职场工具书,《团队管理》、《如何写作》、《如何演讲》等等。

“使用便签法所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几种:3种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用来做3类笔记(I、A1、A2):

第1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第2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3类拆解(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I:重述知识的标准

1.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3.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练。

4.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举例如下:

不太好的I便签是什么样的,就是便自己的观点性、结论性的内容,看起来有点像鸡汤,这段话用在其他场景也可以。

好的I便签呢?就是准确、客观的总结原文的内容。

在做这一步的时候,特别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就是附会,就是用自己之前知道的某个概念来套现在的内容。

之前的某个概念可能和现在的内容有相似之处,但是真正理解内容的读者,才能找出两者的区别。

就像一个古董的赝品和真品,普通人也能说出二者的相同点,但只有鉴宝专家才能说出二者的不同来,因为什么,因为鉴宝专家真正懂了真品。

所以看一个内容,最怕就是“我以前就知道”这种想法,有这种想法说明这个内容对你没什么帮助。


A1:内化知识的标准

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自己的相关经验,当然越具体越好,这个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泛泛而谈。我们过去的经验,能不能和文中的内容相对应,只有自己把它完整的复述出来才能准确的评估。这仿佛要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越具体越多细节,才能让你越影响深刻。


A2:应用知识的标准

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插图]?

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接下来就到了我的应用这一步了,知识能不能转化为行动,就看这里了。

这里最怕的是表决心发感慨,所谓“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如何要立长志,就是要找到可执行路径,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可以执行的行动。这个行动一定是自己能做到的。

如上图示例,你要把目标具体化,并且用具体的行动去拆解你的目标。

作者提到了一个微信训练法,当自己想要转发一篇文章一个视频时,一定要加上自己理解,经验和应用目标,如果不能,那么就别分享了,这个分享对你没用。

3、学习的三种能力

学习的三种能力包括:追问与反思经验,分析与整理信息,内化与应用知识。

作者提供了分析与整理信息的两个工具,追问“前因后果”和明确“适用边界”。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比如对于写作这个问题,可以试着用以下问题向自己提问:

1.为什么学写作对我很重要?职场中很多时候需要写作能力,比如写邮件,写一些工作汇报,都需要写作能力。

2.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我在工作中,写汇报材料,经常被领导批评,要求三番五次修改,写邮件,被同事吐槽抓不住重点,很难理解。

3.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1)因为我思路不清晰(2)因为我语文差?(3)因为我没有认真写,没有上心。

4.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嗯,可以和我的领导、同事交流一下,特别是写材料写的比较好的几位。看看他们会给我什么好的建议。

5.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我的写作能力提升了,汇报材料、邮件都可以抓住关键,通俗易懂,受到领导同事好评,职场得到进一步提升。

6.有没有人不同意我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我还真不知道!但这点挺重要的,有必要去了解,是不是每个领域的牛人的写作能力都是很强。

7.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当前写作能力较差,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或者报个写作培训班,或者买几本写作指导书?

8.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如果能有专门针对职场写作的培训就好了。

9.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我有朋友在外企,他们企业有很多类似的培训,估计一些大公司都很看重员工职业能力以及员工成长。

10.可借鉴思路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区别就是我的公司很少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也没有太多领导或者同事的指导。

齐帆齐微课28天第2期 第13篇 3256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这样读书就够了》,学习如何高效读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