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职场,到底要不要做自己?

文/晓维

晚上近9点的时候,夜走在路边,突然身边疾驰而过一辆blingbling,牛b闪闪的大型摩托车。按照我的思维逻辑,闪现一个酷帅的小哥哥的啥的。看到身着“达达”字样的蓝色文化衫时,有丢丢失落。不过,马上又想到,他能骑着自己心爱的摩托,打着闪闪发亮惹人爱的车灯,送着快递,就把钱赚了,蛮酷的嘛!摇身一变,好像看上去枯燥、辛苦的快递工作,也没那么无趣了。与其让自己变成工作的样子,不如把工作折腾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大抵如此吧。

我特羡慕这位快递小哥的工作态度,能让如此枯燥,乏味的工作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活脱脱在工作中实现了自我。但在职场,更多的现实,是需要你一次次撞过南墙,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活生生把那个真实的自己,牢牢的包裹起来。想说的,想想算了,反正没人听,话到嘴边又憋回去。想做的,想想算了,反正做好成绩也是别人的,对付下得了。慢慢的,那个曾经满腔热血,要闯出个名堂的自己就丢了。职场中,到底应不应该做自己?能不能做自己?

01  普通员工可以,管理人员不可以

职场中,能遇到一个欣赏自己的领导极为珍贵。我却幸运的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记得曾经一个领导跟我说过:“如果是一个普通员工,可以有个性,有棱角,只要为结果负责,其它都可以无所谓;但当你走上管理岗,身兼责任和绩效。当你不再是一个人,那个真实的自己优先级就没那么高了。”想想,的确是这样。作为员工,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只要不违反公司规定,我就愿意随性,我就鄙视那些溜须拍马的人,我就做我自己,一切以我为中心。但作为管理人员,就像是为人父母,有了责任,就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学会为了实现目标的容忍,必须强迫自己混迹曾经鄙视的圈子,必须学会理性胜过感性。因为,你要为很多人很多事负责,必须学会舍弃和牺牲。

02  视环境决定,是不是做自己

这里的环境,指公司环境。互联网公司,大多扁平化管理,内部管理制度宽松,更倾向于员工自由发展,从而激励员工创新。在这样的公司,多以结果为导向,过程管控不严,相对做自己的选择权在你。像国企或传统民企类企业,多受多年来遗留的企业文化、制度和流程的影响,要切换和颠覆式的改变人才管理模式就特别难。当一个组织的心智模式受限时,制约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发展,还有人才建设。这两类企业我都待过,感触特别深,那种反差的强烈不是一丁点。当你从互联网公司待过后,进入传统企业,有种被企业氛围压抑的喘不过气的感觉。周围的人好似都一个“模样”,这个时候做自己的你就显得格外突兀,俗称“不合群”。

03  职业性质决定,是不是可以做自己

像开篇提到的快递小哥,他就可以随意做自己嘛,无拘无束的岗位,每天按件计价就好。还有新媒体、作者、自由职业者、老师,这类职业都比较适宜做自己,也适合把工作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但像科研人员、财务这类岗位就比较难做自己,因为岗位性质决定你就必须满足岗位需要求才能做。咨询中,我也经常遇到过很多财务妹纸,因为财务工作的枯燥、乏味,仿佛整个人生都黑暗的。因为工作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要求的做才能做好,而他们自己又不愿意成为被要求的那样,矛盾就来了。

以上,都是是否可以做自己的外在约束条件。就像快递小哥,即使外在环境约束得了你的行为举止,但仍然约束不了你的内心和想法。身在职场,是不是做自己都基于一个前提:是不是为自己负责。在真实的自己,违背原则和底线时,都只会突显自己的幼稚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在职场,到底要不要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