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对于一个爱学习的人来说,身处一个学习型组织,是多么的幸运。

我觉得自己算得上一个爱学习,追求进步的人,而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就很浓,不仅孩子们爱学习,老师们也是在不断提升的。

我们校长更是最爱学习的一位,他不仅自己学,而且经常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大前天,他在教师群里发了这样一个通告:

我一看到这个,就很是兴奋不已,于是,晚上用餐完毕,到了直播快开始的时候,搬着小板凳就直奔校长室。

本以为有挺多人参加的,却只看见校长一个人,他说临时被通知要去参加一个会议,让我弄投屏看直播吧。

其他老师要么在班上带孩子晚自习,要么批改作业、备课,或者干其他事情去了。于是,我一个人大大咧咧地脱了鞋,品咂着一颗颗鲜美多汁的“妃子笑”,盘腿坐在校长室的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完了一场直播。

边看直播,我边拿手机查一些东西,从而认识了辛庄师范及其创始人黄明雨老师,本次直播,主讲就是黄老师。

挺有趣的,黄明雨老师本身是学数学出身的,早先涉足出版领域也是以学术书籍编辑的身份介入,经他手编辑的书籍里有王元所著的《华罗庚》。但是差不多在10年前,他的人生有了一次大转折,有个科学工作者对他说,“淡水不够没关系,去喜马拉雅山搞一次爆破就都解决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很多科学作者身上有着精神独裁的一面。这成为黄明雨老师开始接近哲学的一个转机,他想尝试换一个方式,看看科学光斑照不到的地方。

渐渐的,辛庄师范应运而生。起初,这里主要办一些公共讲座,吸引了来自两岸三地学识渊博的老先生们来传道解惑。做了几年,黄明雨老师发现“来的人很多,听课也很有热情,但并未同个人的生命发生关联,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他看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基本套用西方的学科体系,以知识和专业化为落点,但不注重培养完整的人。然而,我们自己的老祖宗们,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播中,早就有一种书院传统,他希望沿用这一传统,同时也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在辛庄师范有一个夸父班,每年,黄明雨老师都会亲自带领夸父班的孩子们进行一次千里徒步。今年,他们从北京走到临汾,历时二十余天,日行四十、五十公里,甚至六十余公里。风吹日晒,晓行夜宿,晚上住帐篷,孩子们脚上的水泡起了一个又一个,但他们却依然精神饱满,甚至越走越有劲儿,乐在其中,常常在路上唱着汹涌澎湃的歌曲。

这一次的直播,就是黄明雨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跟观众朋友们分享本次千里徒步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今天的首都,一步一步走到几千年前的首都——尧都的旅程,是一次朝圣华夏文化起源的体验。

这种行走在路上的探索之旅,我不禁想起学校有机稻田旁边的“小悟龟”书吧外墙的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当然,这话并非“小悟龟”的原创,我也早在别处读到过这句话了,只是,以前总感觉那是一句伪文青们用来装点朋友圈立人设的话,类似“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真正看到有那么一群人在践行,我内心还是很震撼的。

其实,在两个多月前,我也计划看望了女儿之后,就要一个人远行来着,去探索自己的未来之路,不过,偶然中带着必然,我停留在学校这里,没有动身到更远的地方了。

我总觉得,人在精神上总该有所追求,若非如此,人生不能富足。不够充盈的生命状态,精神世界是一片匮乏、贫瘠之地,那很要命的。那样的人生,要么空虚,要么迷茫,要么颓废,要么随波逐流,要么人云亦云,要么碌碌无为。

生而为人,来到这人世间走一遭,是很不简单的,既然不想得过且过,如果不留下点什么,会不会有点遗憾?

那么究竟什么能留下呢?

身体这具臭皮囊,百年之后灰飞烟灭,再过百年,子孙后代都不一定记得,唯有文化的传承,会在历史的记忆里,留下那么一点东西。

许多先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传播方面,早就留下了一批批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这些浓墨重彩的财富,供我们继承,我们也应该有使命将这文化的火种传承下去。

虽然,我们可能并不会多么有所作为,并不一定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一直在不断修行、体悟的路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足够了。

而文化的传承,不一定非得成名成家,著书立说,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能够在家风家道的建设与传承之外,在教书育人方面,起到一点薪火相传的作用,大致就是我们的使命,这是一个有志向的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自觉,更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参与者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这条路其实还很孤寂,甚至荆棘丛生,但是早就有先辈披荆斩棘了,我们幸何如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一起努力笃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