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瓦卡边境,印巴换旗仪式成了我们旅游的必选项目。这里距离阿姆利则市内30公里左右,仪式每天日落时分举行,游客尽量要在下午三点半钟到达这里。
路边有标牌提示我们已经进入敏感地带。车先要通过安检,四年前对面的检查站曾发生过爆炸事件,现在有专门的检查用仪器扫描底盘,后备箱要打开检查。这里有专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下了车还要步行一段,入场不能带包、打火机、尖锐物品。烟会被“没收”,有整理箱提供存放,但是返回取时,发现箱子的物品被拣选过,烟已不在那里,无从索取。
会场内场面壮大,场地和人员都不亚于一个二本高校的全校运动会。会场外还有扩建工程。入场后有专门的外国人通道和席位,基本是正中间的位置。
激情澎湃的音乐放到最大声,只能隐约听到对面巴基斯坦仪式上的声音。伴着印度舞曲的旋律,旗帜高举的志愿者在白色西装的主持人的随机指挥下,把简单的旗帜传递演绎得慷慨激昂,直到人们自发地跑到空场的地方载歌载舞,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印度人、外国人,一直舞到让全场的人都热血沸腾起来。主持人才把握一下时间控控场面。
他先是用手示意大家注意一下到场的人数:比对面多!人比对面帅!大兵比对面威武!然后带大家一浪一浪地喊起爱国口号,而且每次都要鼓动全场把“印度斯坦”的声音高于对面的“巴基斯坦”。偶尔错过节奏,听到对方的爱国口号传来,他就会做出把“巴基斯坦”这个声音掉地上的动作和揶揄声,全场回应起哄的口哨。然后他又指挥大家像扔球一样把印度斯坦的口号扔过去,接几句“嘭~嗙”的爆炸声,令全场欢呼着。
从铁门望过去,两边的观众席上人数印众巴寡,多于十倍不止,士兵数量也是三倍以上。仪式上印方繁复巴方简单些。印方主持人仗着人多势众各种秀各种戏谑的挑衅起哄,看得我们中国人更同情民众较少的巴铁兄弟了。
等到印方士兵上场,场面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从服装到步伐,就是带上来的三条军犬都充满喜感。身边的伙伴笑得肚子疼。我也按着太阳穴生怕自己笑出更多的鱼尾纹来。
鸡冠帽、咖喱色军装、白袜揶裤脚配黑鞋再钉个铁掌,各种“扯蛋”的踢腿抬腿式和踢踏舞一般的落脚、瞠目怒视的表情,这军姿威武得让人能笑到喝水喷水,吃饭喷饭!
终于来一个认真的士兵,一本正经大步流星地走到铁门,又一顿走秀式剑拔弩张地劈劈啪啪,才和对面的士兵握个手,走个礼节式尊敬的过场,然后转身又一顿更高难度的“扯蛋”步伐,高举的脚把钉了铁掌的鞋跟砸在地上,愣是带回响的!那瞪圆了的眼睛,鼓起的腮帮,像极了京剧舞台上的武生。
全场的人几乎都在座位上站了起来,不停地呐喊、吹哨、欢呼,完全听不见巴方的声音。
联想到这一路的经历,我忽然觉得心情有点空落落的,好像在生活里看懂了一个戏精的表演一样地坐在台阶上。那是一种经历了“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之后,发现“农村路也滑,套路更复杂”的失落感。
边境线上的换旗仪式如果放在中国和日本、俄罗斯或者在其他的两个国家和地区,都必然是一个严肃的仪式,或者不许围观,或者允许围观但是不许喧哗不许跳舞不许这么“扯蛋”,或者提供参观场地但不许商贩入场……怎么也不至于“沦落”成表演项目。这明明是一出戏,这“哥俩”是怎么商量好的呢?!
小时候去过东北的密山口岸。那里有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短界桥,一米多的桥,这一侧是中国,那一侧是俄罗斯。两侧是两个国家各自的国旗。围在界桥旁的铁丝网上贴着白纸告示,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有人因为非法越境被击毙的内容,还贴着一些照片,照片基本惨不忍睹,照片下有的写着名字,有的只写着无名氏。回忆起来仍觉得瘆人。
那个时候听说过苏联老大哥对我们有过帮助,可是看着铁丝网上的白纸又觉得像被刀子划出深深的伤口。更笃信以国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我们爬到可以瞭望的屋顶上北望,在想那也曾是我们的国土,似乎比我们这边更辽阔。可是只要问为什么,不是一声叹息就是被岔开话题。
不知谁拿来一个望远镜,孩子们便不再纠结为什么要感谢苏联人,又为什么如此戒备森严,我们争抢着用望远镜窥视他们的岗哨。好奇那里为什么总是一男一女执岗,八卦着他们两个会不会在岗哨里做爱。
如果说边界是因为契约而定,那么克什米尔似乎还有一份各执己见。这就像面对股市这个文明的产物,既使你制定了盈亏边界,可是仍不能完全按照理性来操作一样。因为亲情、信仰、经济发展等等,牵扯的因素太多了!
印度人对70年前印巴分界的雷德克里夫线公布之后那个惊心动魄血流成河的记忆一定还在,就像70年前中国人经过长期侵略、屠杀、翻脸的记忆也一定还在,那些战争、欺侮、压榨,那么多人流离失所、生离死别、骨肉割裂,是否今天还被不断地往事重提,而又在年轻人眼里已经换了人间?
场内的肃穆让我重新把目光投向场地中间,旗帜已经被解开,军礼之后,印巴两国旗帜徐徐降下,彼此绅士地敬个礼呀握个手,铁门关上好盆友啊……。
降旗仪式结束了。作为一个观演者,我一定双手点赞这台戏演得好!笑点比看德云社的都多!而把自己抽离出来,就会想起那个兄弟俩对面开店当街吵架的故事。究竟是或者不是,或者是一个怎样的局,全凭你猜。
我只能说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我的外语水平、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还不足够了解当地人的本土情感、爱国主义、理想追求。身边更多的国人大多也只有一国之内的矛盾和家庭的纷争,阅历相对更简单。我只能粗略地基于自己的感受和基于这些经历感受得出自己的感想:这里的人比我们活得更入世。而用趣味幽默代替兵戎相见,这也没什么不好的。
就像那句脍炙人口的“城市套路深”的玩笑话,风趣儿可以解释、宽慰、跨越很多隔阂尴尬,甚至超越过往和敌对,一笑泯恩仇。
爱过恨过,还要更好的活。在生活里入戏,是因为生存是一份真实的需要。做个戏精,更入世的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