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怎么学

语文怎么学

【导读】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意识到知识和文化的不同,是学好语文的开端。面对语文这座高山,过去落下了的同学更该奋起,因为这是一门让强者蜕变涅槃的的学科。

上一篇解决了语文学什么的问题,这一篇解决怎么学。本文约5500字,阅读需要约7分钟。提纲如下:

1、语文的文化属性

2、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3、自立之志是学语文的根本前提

4、语文学习的根本思路

5、文化与人互动的两种方式

6、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三个特点

7、三大模块的学习策略

8、结语

1、语文的文化属性

语文,语言和文化,通过语言这门工具来学习文化。解释成语言和文学,则文以载道,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其本质也是文化。民国时期叫国文,更明确意指国家的文化,突出了国文的中心地位。语文与其他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统领关系。语文传承文化火种,其他学科更具体地继承文化、发展文明、造福世界。

古人学问分小学和大学,小学学习字词句的意思辨析,大学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修身自立,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学是工具,大学是目的。

忽视语文的文化属性,学语文就是隔靴搔痒。

2、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文字教化。

文,象形。从玄从爻。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本义:花纹、纹理。引申为文字、文章。

化,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此所谓教化。

文化就是依照文字教化大众。汉字由世间万物象形而来,是自然规律造就的。中华文化让民众遵循自然规律而获得精神力量,实现安居乐业。

传统文化:传承正统人文教化。

传承角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一方文化。文化是与当地血统融为一体的,认同中国文化不代表就是中国人。

正统角度,正统与非正统的关键在于是否以天地为依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华夏文化,据此而生。

文化角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以真人真言,把天地之道抽象成人文之理,进而教化天下。

教化角度,以人文教化百姓,化育万物。让天下百姓和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成长生息,是教化的目的。

文化,滋润心灵,丰富精神;化去粗鄙,培育精致;化去愚顽,培育睿智;化去浅陋,培育深邃;化去浮躁,培育从容;让人面对未来有梦想,面对困境有力量,让生命丰满、充盈、美好。

3、自立之志是学语文的根本前提

自立之志,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前提。语文教人自立自强、追求生命美好。对不想自立、逃避责任的同学而言,语文毫无意义。

一个想去远方的人,才会对长本事感兴趣;一个自在美好的人,才会对文化文明感兴趣;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才会攀登文化高峰,抵达生命最美的样子。

自立的本质,是生命责任感的觉醒,是对生命美好的坚定追求。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负责,就会早做努力,尽快成人。沉浸于溺爱中依赖父母不求自立的同学,尤须警惕。

有志不在年高。从小培养自立意识和生命担当,积极主动走上自立自强的正道,是成才的首要前提。

学语文甘之如饴或枯燥无聊,根源在是否有自立之志。

4、语文学习的根本思路

先器识而后文艺。

先扩展器量和见识,而后能更好地施展才华培育技艺。

没有宏大的器量,会被未来可能的困难吓倒。困难没那么可怕,不是一下子所有困难都过来。人只要循序渐进正常成长,到了该面对那些困难的时候提前具备排解他们的本领即可。不惧未来的底气,来自宏大的器量。

没有广博的见识,会在理想设定和美好的判断标准上出现错误。没有吃过熟肉的人会误以为生肉是最美的食物,没有见过汽车的人会觉得自行车速度最快。见识过乐观生命的人不会再甘于悲观失落,见识过逍遥洒脱的人不会再甘于苟且偷生。高品位的人生追求,来自广阔的文化视野。

有器量,则不畏艰险;有见识,则立意高远。器识并具,而后有魄力和动力学习一切必要的技艺。

器识的培育,靠文化的教化功能。

读书以增长器识为本,文字技艺为末;写作以器识风神为里,文采辞藻为表。本末共荣,表里如一,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舍本逐末,虚有其表,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5、文化与人互动的两种方式

一是熏陶渐染。也叫潜移默化,是文化影响和改变人的主要方式,在人格、精神、风骨的培育中起核心作用。

人会自然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从一张白纸开始,受到周围环境场的同化和涂抹,逐步具备周围环境场的特点。

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是风气。家风、校风、国风,都深刻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必定是优秀的家长,一所校风优良的学校会有一批优秀的孩子,一个民风淳朴的国度会有许多淳朴的子民。因体会到熏陶渐染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孟母三迁。

认为渐变不如突变见效快,是个误会。烧水的时候,火大一点开得就快;晒黑的时候,阳光强烈黑得更快。熏陶渐染的效率与环境场的强弱有关。老师和家长作为主要成长环境,对孩子影响至深。孩子自幼阅读的书籍,同样影响至深。

熏陶渐染,是文化主动对人发挥作用的过程。

二是悟。主动学习文化靠悟。悟,是深入思考得之于心的过程。悟出来的东西,叫心得体会。有心得体会的道理,才能真正指导实践。悟有两种方式:一是熟读精思圣贤经典,探索而有得;二是熟读成诵后观察生活,勤于思索,生活见闻和经典言语共振的时候,文句会从心里蹦出来。部分学生考前突击背诵素材和名言的效果很差,本质是缺少心得,记忆不深理解太浅,没法灵活运用。

一旦进入悟的状态,将在理趣的王国中逍遥遨游,流连忘返废寝忘食,所见所思广大精微,最终见微知著,叶落知秋,纳天地于方寸。

悟,是人主动学习文化提升素养的过程。

只看熏陶渐染,人是环境的产物;明白主动学习靠悟,则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6、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三个特点

1)语文能力体系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体系为主

知识体系是横向铺排,知识点具备明确的有限性;能力体系是纵向提升,只有能力要求没有知识范围。

知识体系下需掌握考纲内的每个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能力体系下要借助经典篇目和典型主题获得触类旁通的本领。

知识体系下通过足够的刷题训练可以应对考试,能力体系下必须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

知识体系注重细节,重视具体知识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体系注重整体,重视能力素质和对全局的思考判断。

不同学科的知识,给人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文化素养的提升,给人俯瞰世界的高度。

2)语文是全局思维,理科是单向思维

全局思维需要攀升到高处,以俯瞰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描述;单向思维要锁定一个视角,对观察对象进行精确分析。无论全局思维还是单向思维,都重视对具体视角的细致深入。看到不同的视角,并深入分析,方可把握全局。

全局与细节并重,宏大与精妙并举,才是世界完整的风景。

不少理科生一根筋,有些答题方向不容易想到;写作文一根筋,几句话说完就无话可说。这本质上是文化素养不足,所处高度太低,导致对世界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太窄,对某一视角的分析太浅。

3)语文以道驭术,理科以术驭道

抓住根本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具体方法应对,是为以道驭术;总结具体问题得出规律或模型,用于应对未来发生的其他问题,是为以术驭道。

以道驭术具备无穷扩展性,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变;以术驭道具备相对局限性,一个模型只能对应解决同类问题,未知问题会挑战模型的极限。

以道驭术可以轻松而有底气地面对未知世界;以术驭道会对未来担忧焦虑唯恐模型之外的情况发生。

文化的宏大精微与无边界性,只有以道驭术方能学成;应试体系内,理科知识点的有限性,使得以术驭道可以搞定。

生活和科学探索都有无边界性,以道驭术方能游刃有余。

以道驭术,道从何来?文以载道,道法自然。圣贤经典,天地自然,日常生活,都是道之所存。

能力体系、全局思维、以道驭术,需要学习者长于用心;知识体系、单向思维、以术驭道,需要学习者长于用脑。语文学科的文化属性,注定其需要心脑并用。

7、三大模块的学习策略

基础、阅读和写作,语文的三大模块,是文化的三种呈现形式,因形式不同而学法各异。

一是基础。汉字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象形会意折射天地大道、人情事理,是体系完备的文化系统;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将华夏文明的智慧精华浓缩其中;文学常识所展开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璀璨画卷;经典名句是文化长河里的一粒粒明珠;意象、语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体现着中华民族精巧的文字技艺和高妙的审美情趣。

在这样的文化海洋中畅游,身心舒畅而实力与日俱增。

基础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自然积累,二是锁定某个方向或领域专项突破。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摘抄整理,反复记诵,涵泳玩味,得之于心。

二是阅读。文者,道之华也。文章是文化的载体,是天地大道、古今见闻的生动记录,是作者生活内容、生命体悟、人格魅力和风骨神韵的生动呈现。各种体裁题材的文章,传递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图景,促成读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立体化全方位认识。

阅读只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本只是引子,引领同学们见识不同的思想、情感、体裁、题材、手法等。之后要主动大量阅读课外作品,课外阅读才是语文的核心。丰富的课外阅读,带来视野的开阔、思想的丰富、境界的提升,精神家园的美好充实,以及面对现实的清醒睿智、热情洋溢。如果没有大量课外阅读,精神世界就会流于空虚,面对现实就会迷茫困顿、萎靡不振。

读书需要心领神会。用心读书才会真正有得,体会到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的酣畅淋漓。抵达这个境界需要思维方式的升级:从以己度人到换位思考。以己度人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世界,难免会流于局限和片面,是比较初级低幼的思维;换位思考是放下自己的立场,站到对方的视角看问题,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对方,是比较高级成熟的思维。无论读书还是与人交流,换位思考可以体会多角度下的丰富世界,促成深入理解与和谐交流。从以己度人到换位思考,是打破固步自封拥抱整个世界的过程。

换位思考,是心领神会的妙诀。让人更迅速地吸收知识、扩充思想,构建起人类文明的文化全景图,大大增强对文本和世界的理解能力,最终在思想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读书需要选择。好书精辟犀利、娓娓道来、举重若轻,让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获得前行的智慧和力量。烂书心术不正、巧舌如簧、颠倒黑白,让人意志消沉悲观绝望,趋于昏昧和停滞。垃圾书洋洋洒洒、泛泛而谈、隔靴搔痒,读之终日而无所得。真人写好书,奸人写烂书,浑人写垃圾书。同样的世界,同样的现象,同样的人事,在三种人的书中写出来完全不是一个样子,读谁的书就可能被谁导向他认为的方向。读书刚开始的阶段,品位不高、鉴别能力不强,要从高品位的圣贤经典读起,之后俯视书海,高下优劣立见。求学路上,要多读好书、不读烂书、避开垃圾书。

阅读的策略是,先器识而后文艺。圣贤经典是由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英写成的,凝结了华夏文明的最高智慧。通过阅读圣贤经典打牢文化根基建立思想体系后,再阅读其他书籍填充具体细节,会构筑起坚实、壮美、精致的文化大厦。

读书到一定程度,有了自己的见解,会和作者产生共鸣或分歧,照抄和批注的习惯就自然出来了。有深度、厚重的作品读得慢,思考浅、内容少的作品读得快,随着读书越来越多,精读、泛读、浏览的阅读方式也自然出来了。所有阅读的起点,都是很慢的精读。读得快、习惯好、读书方式多,是经验积累之后自然形成的。

无论何种阅读,目的都是让生命更美好。可惜现在的阅读忽视对圣贤经典的记诵与体悟,海量吸取知识碎片导致深度迷茫,读书效果适得其反。这种避重就轻、南辕北辙的做法,不可不慎。

三是写作。文以载道。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让读者生命更美好。可见,是作者首先卓尔不群,而后启迪引领读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过大量阅读作者已经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对人生、时势和某些现象有了独立见解。而后顺应时代的呼唤,作者以笔为剑,辨是非,别善恶,击奸邪,兴正道,化民成俗,以浩然正气滋润读者心灵,让精神家园蓬勃生长,让社会风气更加清正。

理解了文章的实际意义,学生才不会觉得写作只是个题型,写作文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认识转变后,写作真正入门,从虚情假意到真情实感、从肤浅鄙陋到精辟犀利、从哗众取宠到掷地有声,完成生命蜕变,抵达美好人生。

写好文章有三步:多读、多写、多改。

多读会扩充视野、提高品位、丰富思想、积累素材。接受优秀作品的熏陶渐染,会构筑起个人独特饱满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对素材选择和处理的独特审美品位,形成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敏锐洞察。立意体现思想境界,选材体现生活品位,语言体现精致水平。没有广泛的阅读,不会在立意和选材上有杰出表现,也不会对语言精妙有准确体悟与执着追求。

多学会沉淀思想、梳理所学、巩固所得。每一次写作都在记录生命体悟,深度梳理所见所思。久之,思想从肤浅到深邃;选材从狭窄到广博;文笔和技法从生涩到成熟,从稚嫩到老辣。

多改是精雕细琢、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品质和作者的笔力。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在这个过程里磨砺出来的。通过反复打磨和雕琢,文章脉理有条不紊,字词句段丝丝入扣。经过这种训练后,即便考场上一次成文,也绝对是高手风范。

最终成品的文章,因饱含作者的情感、风骨、气度、神韵而富于感染力,从而引发读者共鸣,触发读者思考,促成读者行动,优化读者生活。

作者学习文化经典,深受文化熏染,成为文化载体,而后写文章才能散发出文化的风神。此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8、结语

大道至简。

文化属性的语文注定有其独特的学习思路。忽视文化属性而以术驭道者,一定会有南辕北辙的绝望。明辨是非,看清正道,去除妄想,可高效快乐学语文。

以修身自立为宗旨,以素养提升为目的,把握文化本质,以三大模块为载体,以读书思考为途径,以各类考试为检验方式,是语文到底怎么学的完整答案。

谦谦君子兮,温润如玉;窈窕佳人兮,清雅脱俗。文化,给了华夏儿女最美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