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房》:每座书房都是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复杂世界

小时候爸妈出门,一个人在家无聊,最大的快乐就是翻书架。书架并不大,书也就几十本,都是爸爸的大专课本以及一些文学和历史名著,故事类居多,并没有多少深度。我看得津津有味,一会是三英战吕布,一会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立马又翻到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时间过得飞快,爸妈很快就下班了。

一间房再大,没有书就等于单调,书架再小,那也是一方世界,寄托着童年以及成年的憧憬与梦想。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小书房》的封面时,内心立马就破防了,激动着望着封面上的小姑娘,在现实和理想的色调交织下,思绪又回到了已经逝去的童年。

这不是一本介绍书房的书,而是一本短篇儿童文学故事集,作者依列娜·法吉恩,是一位英国女作家。都说爱阅读的孩子往往内心丰盈、向阳而生,所以我更加好奇,英国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儿童文学。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儿童文学,而不是寓言故事,更不是格林童话。

在我的印象中,国外的儿童文学似乎寓意更深刻一些,也难免有细思极恐的地方,但是这本《小书房》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哲思,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比如,我们觉得,王子和公主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以体现光明的正能量,但是在《第七位公主》中,最终和七公主浪迹天涯的却是世界级王子身边衣衫褴褛的随从,因为王子希望娶的是头发最长的公主,但前六位公主的头发都一样长,他只能等待最长的公主出现,因而被困在了王国中,用随从的话说,就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的人出来了,有的人却出不来”。

是不是有点“围城”的感觉,是不是有点柏拉图“洞穴的隐喻”的感觉,《小书房》的作者用这个故事告诉未成人:世界的构成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所以作为成年人的我会觉得,孩子们在这本书的耳濡目染下,能尽量避免今后做出“非此即彼”类型的选择,能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思考人生。

翻看《小书房》的故事,你会发现好很多主角没有“主角光环”,只有一个符合现实的结局。你以为一个善良的、勤奋的姑娘,应该像灰姑娘那样好人有好报,在不友善的环境中获得光明的结局,但是在《小裁缝》中,给贵族姑娘做衣服供她们参加国王选妃的萝塔,最终没有在我们想象中嫁给扮做男侍的国王,而是真的嫁给男侍,成为国王反抗长辈催婚的工具。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现实,给了你希望,又亲手给了你失望。

这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大多数人都在努力着,或维持温饱,或跨越阶层,同时有太多别人的故事鼓舞着大多数人奋斗。但是《小书房》会告诉你,想改变命运没有那么容易,你的努力与奋斗,确实能改善你的境遇,但是想一步登天,在这个承平已久的社会中,真的很难实现。

在《小书房》中,理性与克制无处不在。一介白身,确实有机会接触国王或者或者公主,但交集仅仅是由于社会分工造成的,表面上的平易近人,未必能弥合内心深处的鸿沟,处处透露出务实的态度。

在《西班牙小猎狗》当中,一开始你会以为年轻的伐木工乔会得到国王和公主的青睐,最终呈现皆大欢喜的结局,可以过程却是一波三折,乔问国王索要了床垫、蜜糖猫、小猎狗,就是不开口向公主表白,弄得公主自己主动了一把,最终两个人在一起了,但是小猎狗的妈妈以及乔的干爹却不见了。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是没想明白,细思极恐的那种吗,也不像呀。

因此我个人感觉,通过《小书房》这些故事我们能看出西方人的处世态度,那就是任何结局都是正常的,现实生活可以是幸福的,也可能是残酷的,不必执着了特定几个结局;这个世界和人性一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理想和现实交织的复杂世界。

现实是复杂的,书房作为一方小世界自然也是复杂的。我们常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适应了它,能让我们在正式踏入社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书房何尝不是一个更微型的社会,让孩子们在踏出家门进入学校之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呢?

童年的书房,是快乐的心灵港湾,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仅次于家长的老师,我也终于明白书中所提示的那句话,“爱阅读的孩子......性格温柔且强大”,这应该比东方儿童文学偏重道德教育的习惯要高明得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书房》:每座书房都是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复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