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新传

五柳先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陶渊明。

陶渊明,这个人呢?你很难去定义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比如说你可以定义孔子是一个儒家的人物,老子是一个道家的人物,李斯是一个法家的人物,但是陶渊明呢?你在他身上,或者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一些道家的影子,还有一些儒家的影子,那么这些影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展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他。

首先,我们能从陶渊明写的一些诗句之中窥得一丝模样。

陶渊明自己写道: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这一篇的陶渊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兴趣在自然并且非常喜欢自然的陶渊明,并且陶渊明写当官出世的用词是世俗,并且是用了“误”。

但是在另一篇文章中,陶渊明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在这短短的十个字中,我们好像看到了和上一个文段中截然不同的陶渊明,虽然他写的是并不喜欢出没于人世,但是仍然是一个有着儒家士大夫要入世做官的感觉。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的陶渊明。

如此纠结的陶渊明,其实在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纠结。我们从他写的文章中便可以看出: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在这篇文章中,少年的陶渊明不仅十分爱读儒家之书,并且会“欣然忘食”。并且在当时,他也会去爱“闲静”。在当时其实并没有什么冲突,这样的陶渊明,和家风,世风,离不开关系。爱“丘山”和爱“闲静”的他,深受当时晋朝,清潭和道家之书的影响,同时,他的外祖父孟嘉也是一个好文,并且爱清谈的人。那么,他欣然忘食读的儒家书,也跟自己的曾祖父陶侃离不开关系。他们之前本是世代的渔人,但是因为他有了战功,所以说便深知入仕的重要性,立下了家风,陶渊明也就自然会喜欢读儒家的书了。在当时,这种家风和世风的结合,对于陶渊明的本性来讲是不排斥的,但是问题就在于他长大了,之后的路该何去何从?

其实在当时的世风,更多的就是为了官,为了财的小人儒,终日四处奔走,毫无目标,被本能所驱使。根据家风和当时的世风来讲,陶渊明自己也写到自己抛弃了种庄稼的农具去学习,去入仕,就是为了摆脱困苦的处境。但是生命节奏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把自己陷入了困境。之后到了30岁,还不能自力更生,并且也无法去报效国家,去治国平天下。这也跟世风有关,如此混乱的环境,使得陶渊明无法去经世济国。于是,陶渊明选择跟随自己的本性之爱,去——“终死归田里”。陶渊明在这里充当的其实正是君子如而这样的君子,如无法实现陶渊明选择,就是不得不停下自己心中的儒家之志,回归自然,追随自己的热爱。但是陶渊明真的会这样做吗?一个如此纠结的人,怎么可能放下一方,去心甘情愿的接受另一方,所以陶渊明之后也写下了诸如:“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之话。这也展现出了陶渊明坚定不拔的儒家之志,也更加体现出陶渊明的纠结。

而陶渊明20多岁出仕,一直到40岁之前,一共当了三次官,时间一次比一次短,可想而知这种纠结在陶渊明心中足足有20年之久,最明显的当官可以分出三次大的纠结,但是内心的纠结又有多少次呢?

陷入这样的纠结,古往今来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数不胜数。为什么陶渊明能够脱颖而出?一是他写的诗,二是他最后终于选择了归园田。

用一首精美的小诗,来体会一下陶渊明四十岁以后,也就是归园田的心情、心境吧。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精美的小诗,看似是在描述陶渊明他归园田之后的一天,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首先就是陶渊明终于把“性本爱丘山”的可能性给实现了。他终于选择了那个自己与生俱来的热爱——自然!

其次就是陶渊明一种安贫乐道的心境。比如说颜回,他能在“一箪食一瓢饮”的“陋巷”之中“安”,因为他“乐”的是儒家之道,而陶渊明能在“草盛豆苗稀”,并且忙了一天的田园之中,自然之中“安”,是因为他“乐”的是道家之道。最后他说:“但使愿无违”,因为什么无为呢?其实就是因为从了心,归了田园。又比如陶渊明晚年所写的饮酒(其五)之中最后一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所指的其实就是自然,而为什么会“忘言”呢?其实就是“愿无为”了,达到了一个忘我的境界。

之后的陶渊明,就是在这样心境之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我们能学习到什么呢?在面临自己一生的重大决策之中,可能会有纠结,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展出人之为人的高贵以及自己的可能性,陶渊明,他不同于任何一个在面临重大决策之中陷入困难或者畏手畏脚,不敢前进的人一样,虽然也有过在决策之中的犹豫,但是最终他选择了“从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柳先生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