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拨动心弦的句子 ——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有感

       从未认真读过任何经典国学书籍的我,追随着叙事者的阅读旅程,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国学阅读之旅。在前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读完了《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这本书。其中《大学》部分读了两遍,《中庸》部分读了一遍。囫囵吞枣之余,有懵懂、有感悟、有反思……且让我以只言片语的方式来表达一下所思所感吧!


     追求一种人文的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开篇的这段话真是太熟悉了,曾经很多次在电视剧、书里聆听过这段经典而隽永的文字,可以说是《大学》中最为人熟知的内容了。但是今天我结合后面的注释细细品读之后,才粗浅地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唯有知道了人生追寻的目标,回到本真的内心,弃旧图新,而后才能够“定、静、安、虑、得”。有人说:国学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对生命意义的高端思考。或许,这是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大学》《中庸》的重要理由之一。


     追求一种完美的品格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气瑟兮個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

       这样完美的君子真是让人神往!我读到这段话时,脑海里刹那间就联想到了近期阅读的《大秦帝国》里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人物形象:苏秦、张仪、商鞅、白起、战国四公子、鲁仲莲……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无一不具备令人目眩神迷的才能和人格魅力!玉不琢不成器,唯有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炼,才能成为如此令人膜拜的君子。对于这样的君子,这样的精神高度,吾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追求一种温润的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几句话虽然简单,但细细品来,却意蕴无限,仿佛凝练着无限的人生哲学和智慧。然而,这种智慧是温润的,是让人静气凝神的,让人安然自得的。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中”与“和”,不怯懦也不偏激,就能做到合度适中。如果整个世界达到了“中”与“和”的境界,天地万物都各自处在最合适的位置,一切都是刚刚好!所谓“过犹不及”,“中”就是在“过”和“不及”之间,只有找到那个最佳的位置,并努力修行,才算是摸到“中庸”的门道吧!


      追求一种至诚的境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诚是一切求学为人处世的开端,所以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从“思诚者”到“诚之者”,最后到达“择善固执”的境界。《中庸》里多次提到了“诚”,我虽然对照译文揣摩逐字拜读,却也只是一知半解。我感到那是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境界。尽管如此,我还是向往那种“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的境界,读来确实有种让人目眩神迷的感觉。


      追求一种治学的品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段话其实真的不陌生,也看到很多人会引用这段话,相对而言,这段话也是比较好理解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理解都各不相同。我从中感悟到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专注,一种知行合一的理念。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再加上“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的决心和毅力,最终便能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境界。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说:不学《大学》,无以为精彩的人生,不学《中庸》,无以为精神的贵族。《大学》是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真义,让我们走向生命的成年仪式。对于我而言,《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这本书为我开启了一扇国学之窗,正如本群袁静老师说的那样:“它将隐匿、蛰伏于心底的对于经典的求知与渴望唤醒,召唤着我尝试去开启一段不太一样的、更加丰厚而充盈的生活”。所以,这段阅读之旅于我而言,是一种遇见,更是一种召唤,一种唤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拨动心弦的句子 ——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