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孔明用人上有啥不同?自命不凡的魏延之死借鉴意义是什么?

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大名鼎鼎,被世人称之为“枭雄”。刘备做为一个君王,在驭人之道上,和他的先祖汉高帝刘邦颇有相似之处。

刘备虽为帝胄,但到他这一辈时已经家道中落,靠织席贩履为生。但他胸有大志,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一心想做出一番大事业。

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东汉爆发了黄义大起义,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刘备看准时机,趁机拉起了一支队伍。由于刘备为人豁达仁义,有些名望,所以很多人慕名来投。关羽,张飞就是这样应召而来的。

关,张二人与刘备相见后,被他的志向气量折服,决定誓死追随他,三人遂于桃园结为兄弟,即“桃园三结义”。由此可见刘备颇具人格魅力,关,张二人也成为刘备开创基业的有力帮手。刘备用结义的手段,将二人的心牢牢的拴在了自己身上。

心怀天下的刘备,深知自己人微力单,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广揽人才,才能有所做为。

起兵后,刘备几经挫折打击,虽然居无定所,将少兵寡,但名声渐大,天下人都知道他的仁义之名。

襄阳徐庶倾慕刘备为人,投入其帐下,刘备得到徐庶后,以诚相待,视其为智襄上宾,徐庶深为感动,倾心辅佐。在徐庶的帮助下,刘备的事业有了起色,打了几次胜仗。

曹操知道后,挟其母,用计欲将徐庶诓至曹营,打算为己所用。徐庶至孝,无奈之下,欲往曹营。刘备知道后,痛彻心扉,虽然舍不得徐庶,但为全徐庶至孝之名,只好忍痛放徐庶前往。

徐庶感于刘备的仁义和知遇之恩,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并发誓今生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留下了“心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由此可见,刘备真是善抓人心。

诸葛亮,人称卧龙。时人誉为奇才。刘备决定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古来大贤皆清高。刘备为请他出山,不辞劳苦,三顾茅庐。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感动,更折服于他的志向和仁德,决定忠心辅佐他。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联吴抗曹,在赤壁之战中,占据了荆州,随后取益州,定汉中,尽取巴蜀之地,与曹操和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

至此,刘备终于具备了问鼎天下,光复汉室的能力。刘备从布衣起家,能成就一番事业,足见其驭人有方,善于用人的能力。

刘备在用人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他重用诸葛亮,用其智慧,谋定天下。并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手段,使跟随他的人竭忠效命,无愧于枭雄之名。

他还深懂人尽其才,权力制衡之道。

荆州古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他任用重情好义的关羽镇守荆州,因为他知道,关羽不仅是他的兄弟,而且为人义薄云天,荆州放在他手里,自己是最放心的。

小说《三国演义》中,蜀汉有五虎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分别被任为前、右、左、后、中将军。但历史上却没有此说,赵云也根本不是中将军。

刘备在用这几个人上,有自己的考量。赵云之所以没有中将军之衔,爵位没有几个人高,这里面是颇有深意的。

赵云掌管禁军,负责皇室的安全,地位类似曹操帐下典韦,许褚。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必须是绝对可靠之人。

赵云为人忠诚干练,有勇有谋,做事仔细沉稳,而且与刘备皇室关系亲近,尤其是后主刘禅,赵云为救他血战沙场,以命相搏。

刘备因此,还做了一把秀,那就是假欲摔死刘禅,以宽慰赵云忠义之心。刘备此举不管是真是假,做为属下的赵云对他是感激涕零,誓死相报。这也看出刘备笼络人心手段之高。

刘备与赵云有这些经历,所以将自家安全托于赵云,甚至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单独嘱咐赵云:务必看护好我儿子!可见对他的信任有多高!

白帝城托孤,里面有着刘备做为君王的许多心思。一方面,刘备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丞相孔明,并试探孔明说:你的才能无人能比,我儿子如果不争气,你可以取代他。

诸葛亮是讲忠孝的人,听到这里哭拜于刘备病榻前,表示自己绝不会有二心。

另一方面,刘备怕他死后,万一诸葛亮等人有谋反之心,伤及自己的儿子,所以,单独嘱托赵云看护好刘禅,其深意是在告诉诸葛亮等人,关,张虽死,赵云尚在,你们若有不臣之心,可得惦量惦量。由此可见刘备的制衡之术。

也许有人会问,关、张二人是刘备的结义兄弟,皇室禁卫的重任,交给他们不是更好?说到这里,那就不得不佩服刘备驭人懂得扬长避短。

关羽性格心高气傲,喜好春秋大义,他想做一个驰骋沙场,独当一面的英雄人物,所以不会安心去做禁军之类的工作。

张飞性格狂野暴躁,心思也没那么细密,也不会安心和耐心的去做这类工作。而赵云不但谋勇兼备,处事仔细,而且顾大局不计名利,对刘备忠心不亚于关,张。所以,刘备权衡之后,将此重任交给了赵云。只可惜赵云少了些征战沙场,独当一面的机会。

在对待蜀汉另一位猛将魏延的问题上,刘备与诸葛亮有着截然不同的考量。

魏延是个智勇双全,个性张扬的勇将。他原本在荆州刘表帐下,刘表无能,魏延欲投倾慕己久的刘备,未逢其时,失之交臂;于是他转投长沙太守韩玄,韩玄更加昏庸,在关羽取长沙时,听信侫言,想要杀掉忠臣黄忠,魏延出于义愤,杀了韩玄,投降了刘备。

刘备得到勇将魏延后,对他十分器重,在夺取汉中后,刘备任其为汉中太守,将镇守汉中重地的任务交给了魏延。可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举感化降将,令其心生感激之情,毕然会忠心效命。

诸葛亮对魏延可跟刘备不一样。魏延投降时,诸葛亮未表其功,反倒想杀掉他,说他脑后有三块反骨,曰后必反。这种说法,难免个人主现色彩太浓,属于偏见,这也最终导致魏延最后冤杀的悲剧。

刘备在世时,魏延活得比较顺心,刘备亡故后,魏延就不受待见了。这也和魏延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魏延和关羽,张飞一样,勇武而有个性,这样的人因为能力强,自命不凡,往往很难领导,常常和上级发生矛盾。

诸葛亮在蜀汉举足轻重,权力炙手可热,所以很注重领导的权威。关羽,张飞时有冒犯,诸葛亮知道刘,关,张三人感情深厚,不好处理,只好隐忍。

而魏延就不一样了,他本是降将,诸葛亮对他心有芥蒂,再加上魏延个性强,有想法,敢说敢为,这让诸葛亮很不舒服,就时常压制打压他,但障于刘备情面,所以不好太过。刘备死后,诸葛亮对魏延就没那么客气了。

一出祁山北伐时,魏延建议诸葛亮兵出子午谷,出奇兵攻击曹魏。此计可以说是奇计妙计,十分可行。但诸葛亮本不善弄险,再加上此计是魏延所献,于是没有采纳,这让魏延很不服。

后来,北伐无功而返,魏延口直,难免有嘲讽之言,这让诸葛亮更加讨厌他,觉得自己的领导权威受到了挑战,决定有机会将这个刺头拨掉。

果然,诸葛亮至死也没忘记这件事,死后设计将魏延杀了,枉杀了一代名将,自断蜀汉臂膀。

刘备是君王,考量人才是以王道来考量,凡能驾奴,能降服的有才之士,只要对事业有利,都会不吝重用。从这点看,为君王者心胸和视野都较为开阔和高远。

诸葛亮做为一个士大夫,在任用人才时更多考虑的是属下的忠诚度和领导的面子。

古代讲究,忠臣不侍二主。魏延先反刘表,后反韩玄,这和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发生了严重冲突,而且魏延个性太强,主意多,影响到了领导的权威和面子,就很难为诸葛亮所容,悲剧也在所难免了!

刘备和诸葛亮心意相投,所在选拨人才上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过分重“德”轻“才”,这直接造成了蜀国后期人才调弊,后继无人的局面。

有了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概叹。而反观曹操用人,讲究唯才是举,更重的是“才”。这无疑更能聚笼人才,所以曹操人才济济,事业也做得最大。

刘备是颇有帝王之能的,他善于抓住人心,仁德服人。对待人才,他善于驭人,善于挖掘其潜力,而且他还很懂制衡之道,平衡集团内部力量,真不愧为帝王之中的“枭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备与孔明用人上有啥不同?自命不凡的魏延之死借鉴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