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刘姥姥,西游记的李老儿实在不讨喜

都是四大名著里的人物,但要把刘姥姥和李老儿放在一起比,好像还真有点不靠谱——就像同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把孔子和易牙拿来比一样。

毕竟孔子太有名了,在中国不知道孔子,就好像在西方不知道耶酥一样荒唐。而易牙?搞不好是牙科的一个手术名称。

同样的,刘姥姥太有名了,五进贾府,串起多少人物和情节,可以说她就是《红楼梦》的灵魂人物。而李老儿,只是《西游记》一个回目里的小人物,没细看的话,甚至都没办法让人留意到他的存在。

但在求人这件事情上——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李老儿求孙悟空降除妖怪,还真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说说。

秋尽冬初时节,于农人来说,本是比较悠闲,同时也是喜气洋溢的,快过年了嘛。

但狗儿一家却是愁云弥漫。因为家道中落,狗儿自小花钱大手脚的习惯积重难返,导致此时年关将近,也几乎没有积蓄。

眼看着囧境却束手无策,狗儿便喝酒解闷,喝着喝着就生了邪火,转而又把邪火烧到他老婆身上。他老婆没敢吱声,倒是他岳母刘姥姥看不过,数落了他几句。

刘姥姥说狗儿有那放邪火的功夫,还不如出去挣点钱,天子脚下遍地都是黄金。狗儿呢,倒也不敢怎么着,只是说他自己也没办法。

刘姥姥、狗儿、狗儿老婆在烟火气中一来一往、一递一住,便引出了王府,又引出贾府。然后三人在商量当中琢磨出一个办法: 由刘姥姥出面,带狗儿的儿子板儿去贾府打秋风。

去之前,刘姥姥说了这么一句话:

“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这句话包含着很棒的智慧。

刘姥姥并没有认为贾府有钱,自己女婿祖上又跟王家有过交情,这次去讨,贾府就一定得给。

她想,即使没讨到银子,但见识了深似暗海的氛围,感受了热闹鼎沸的场景,经历了钟鸣鼎食的排面,此番的体验也都够了——就是刘姥姥说的“也不枉我一生”。

也就是说,刘姥姥求人的时候,会给自己留退路。

贾府是有钱,刘姥姥是穷,但贾府给不给刘姥姥银子,却不应该是死理。给了银子,是贾府的情义; 不给,也合理,毕竟贾府没有必须接济刘姥姥的义务。

求人的时候留个退路,即使没有达成目的,也有人生的充盈和饱满。最重要的是,留个退路能避免伤害对方。

就像有人向你借钱,如果他居然抱着一定、必须得借到手的气势来的,你是不是会觉得很郁闷很受伤?

但李老儿这货,在求孙悟空降妖的时候,却不会留退路。

唐僧四人来到驼罗庄,到得一户人家,便去求宿。

那户主李老儿听说要借宿,便说前途艰难,又说他这个地方西边有稀杮衕,衕有七绝,一定过不去。接着又详细介绍了“七绝”是哪七绝。

还说稀杮衕又叫“稀屎衕”,因为那个地方散发出来的味道很臭,跟屎一样。又说现在暂时还闻不到,因为现在风向不是朝这儿来的。

辟辟趴趴说了三斗又三升的话,但就是没接唐僧请求借宿的话茬——李老儿的举动已经像广告那样鲜明了: 他就是不愿意借宿。

孙悟空听着不耐烦了,高声叫了一通,说李老儿吝啬。李老儿见孙悟空露脸(原著的孙悟空相貌确实丑到自爆),吓了老大一跳,便用拐杖指着孙悟空骂了回去。

到这,也算很正常。毕竟李老儿不用承担必须借宿的义务。可后面,李老儿却突然反常起来。

孙悟空见李老儿发怒,就陪着笑道了歉,并介绍了自己,其中着重介绍了自己高强的武艺。

李老儿一听,“回嗔作喜”,这是态度的转变。接着“躬着身”请他们入住,这是举动的转变。

无事献殷勤,非求必告。

从全知视角看,我们知道李老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让孙悟空帮他降妖。

但李老儿前后态度、举动的反差实在太大。尤其是再到后面,把唐僧他们请进去,又是让座,又是侍茶,还做了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

这种对四众超常的待遇,只能解释为李老儿为请孙悟空除妖,付出了超常的热情,超常的热情又同时转变为超常的期待。

求人的时候,这种超常的期待,通常是不留后路的。

而不留后路,就会很难接受别人的拒绝。无法接受拒绝,那么神态、话语,和行为自然都会变形。

孙悟空听得李老儿请他降妖,高兴得屁股都发红了,马上就跟李老儿下了定,说别再去请别人了,他完全可以搞定。

接着孙悟空问李老儿是哪路妖怪,李老儿一五一十地说了。

听完李老儿的叙述,孙悟空来了一句很像拒绝的话:

“这个却是难拿。”

我总觉得孙悟空这句话是多余的。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老儿的反应,简直让人亮瞎眼。之前还恭敬、谨慎、谦卑,此时却突然又翻了脸:

“你原来就是骗饭吃的和尚!初见时夸口弄舌,说会换斗移星,降妖缚怪,及说起此事,就推却难拿!”

这就很讨人厌了。

“你原来就是骗饭吃的和尚!”——孙悟空没有“骗饭吃”啊!你李老儿不愿意借宿,孙悟空又没有强求。至于茶水饭菜,孙悟空没有拿瓦块砖砾变作银子来换,也没有应承什么来哄,也没有用花言巧语来赚,何来骗呢?这是李老儿对孙悟空的严重污蔑。

“初见时夸口弄舌”——孙悟空没有自夸自大啊!他自述“学成武艺甚周全”,武艺不周全能大闹天宫?“也能搅海降龙母”,他的金箍棒就是从东海龙宫那拿来的。“我是变化无穷美猴王”,就是七十二变,可你以为七十二变只是川剧变脸吗?这是李老儿对孙悟空的严重误判。

“就推却难拿”,——孙悟空也没有推却啊!论武艺,即使不都比别人强,但比孙悟空强的也多不到哪儿去。论气势,孙悟空输过谁?论性格,孙悟空可是无风也要搅起三层浪的主,几时怂过?这是李老儿对孙悟空的严重曲解。

而这污蔑、误判、曲解的原因是什么?是李老儿在求孙悟空的时候,他心里觉得孙悟空必须、一定会答应——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如果有人向你借钱,开口后,你因为各种原因想要拒绝,哪怕只是斟酌一下,他也像李老儿那样,对你张口就是一顿指责,估计你也不会好受吧。

刘姥姥就不会这样。

好不容易来到贾府门口,好不容易见到了周瑞家的,好不容易进去了贾府,又好不容易见到了真佛王熙凤,刘姥姥心里一定是紧张又期待的。

紧张的是贾府的陈设和礼仪是她从来没见过没经历过的,怕出了丑。期待的当然是能从王熙凤那讨点钱,这样就能过个暖冬了。

从待见、到唠家常、到吃饭,再到饭后唠嗑,刘姥姥见识了贾府的富贵与豪华,心里可能想着那笔钱,不管多少,都应该会有着落。

可王熙凤在听完刘姥姥求告的话后,简单处理了一下家常事务,接着说了一大段话。

这一段话中的一句话让刘姥姥的心冷下半截:

“外头看着这里轰轰烈烈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

通常情况下,这就是比较精致的推却之辞,刘姥姥可能拿不到钱了。这个时候看看她的反应:

“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

“突突的”,刘姥姥心里肯定有自怜,那么大岁数的人,又那么大老远地跑了那么多的路,怎么都不会好受。也肯定有失望,本来想着讨到钱了,接下来就可以置办生活物件了,这会看来得做好准备去扛这个寒冬了。

但哪怕王熙凤最后没给银子,我想刘姥姥也一定不会像李老儿那样,心里有责备、有怨恨,然后瞬间翻脸。

道理很简单,因为刘姥姥来之前已经给自己留了退路。既然有退路,就不会接受不了王熙凤的拒绝。

学会了接受拒绝,自然会懂得拒绝背后的难处和无奈,又有什么理由翻脸呢?

周瑞家的从王夫人那回来,向王熙凤报告了王夫人对刘姥姥这趟登门造访的看法,其实周瑞家的就是暗示刘姥姥向王熙凤开口讨钱。

一旁刘姥姥也听着,只是不好意思开口要,就接着话茬说了几句套话,周瑞家的便赶紧打眼色示意刘姥姥。

刘姥姥呢,也明白周瑞家的情义和苦心,于是向王熙凤开口了:

“论理,今儿初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老远的奔了你老来,也少不的说了……”

你看这话,让人听着就觉得舒服。

“却不该说的”,我想刘姥姥的意思应该是初次见面,由于家里穷,连见面礼都没有。再加上又占用了大忙人王熙凤好一段时间,这让刘姥姥心里多少有点不安。

所以刘姥姥那番话是“忍耻”说的。这里的“耻”就至少能让人感觉到刘姥姥会把王熙凤放在心里,刘姥姥会尊重王熙凤,而不是把她当作摇钱树。

然后你再看看李老儿。

孙悟空答应了帮他除妖之后,他来了这么一番话:

“……与你写个文书。若得胜,凭你要多少银子相谢,半分不少。如若有亏,切莫和我等放赖,各听天命。”

你看这话,让人听着就觉得讨厌。

除妖成功了,银子你要多少就拿多少。至于其它的,那个妖怪有哪些厉害之处,去除他时,要注意些什么,要不要找人帮忙之类的,一句话也没有。李老儿的话像指令、像程序一样冷冰冰的。

之前已经有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帮李老儿除妖了,结果反被妖怪所杀,可李老儿对和尚跟道士的死却是非常冷漠的,一个劲地对孙悟空说他花了钱,妖怪却没被除去,他吃亏了。

现在又说“如若有亏”、“各听天命”,意思就是说,如果孙悟空在除妖过程中死去了,那么别再像之前的和尚跟道士那样来要钱了,他一个蹦儿都不会给。

对比刘姥姥,同样是求人,可李老儿在求孙悟空除妖的时候,哪有担心过孙悟空的安全,哪有担心过孙悟空的性命,哪有半点把孙悟空放在心里?

遭到拒绝就突然翻脸的,一定讨人厌。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起刘姥姥,西游记的李老儿实在不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