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德经三八章·上德不德篇

德经三八章·上德不德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而取此。


二、译文:

上德认为主观意志不能脱离道存在,所以德存在。下德认为主观意志可以脱闻道存在,所以德消亡。

思想崇尚德会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思想崇尚仁会顺任意志而无所作为,思想崇尚义会顺任意志而有所作为,思想崇尚礼会顺任意志而若是得不到认同,则在行为上使用武力胁迫。

所以缺失道就会以德补充,缺失德就会以仁补充,缺失仁就会以义补充,缺失义就会以礼补充。

那些崇尚礼者,就是忠信衰败的表现,是社会动荡的祸首。崇尚主观意志者,就是以道做为幌子,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处自然的厚实,而不居尚礼的浅薄。遵循道,而不以道做为幌子。所以摒弃万物的繁芜外表而取其本质。


三、字义:

[正韵]:上,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

[正韵]:下,在下之下,对上之称。贱也。

[篇海类编]:德,德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说文注]:有,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偁,引伸遂为凡有之偁。[玉篇]:有,不无也。

[说文注]:失,纵也。纵者,缓也。一曰舍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兔部]曰:逸,失也。古多叚为逸去之逸。

上,与尙通。尙,崇也,贵也。

以,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

[说文注]:作,起也。[秦风无衣传]曰:作,起也。[释言、谷梁传]曰:作,为也。[鲁颂駉传]曰:作,始也。[周颂天作传]曰:作,生也。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

[说文]:仁,亲也。[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断制也。

[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铉]曰:五礼莫重于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韵会]:莫,无也,勿也,不可也。[易·系辞]: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集韵]:应,答也。

攘,捋。指卷袖露出手臂的动作。[孟子·尽心下]:冯妇攘臂下车。

[说文注]:仍,因也。[释诂]曰:攘仍,因也。[大雅常武传]曰:仍,就也。就与因义一也。[周礼]故书仍为乃。

泊,与薄同。[王充·论衡·率性篇]: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

[说文注]:乱,不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乱本训不治,不治则欲其治,故其字从乙,乙以治之。凡事物不理皆曰乱。[书·周官]:制治于未乱。

[说文]:华,荣也。[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正韵]:愚,闇也,蒙也,昧也,蠢也。一曰愚之言寓也,无所为,若寄寓然。[荀子·修身篇]:非是是非之谓愚。

[说文]:居,处也。

[玉篇]:厚,不薄也,重也。易广:博厚配天地。

[说文]:实,富也。[小尔雅]:实,满也,塞也。[增韵]:实,充也,虚之对也。


四、说明:

为了理解什么是“德”,我们先回头看看道经二十五章,老子在这一章完成了对“德”的定义。

道经二十五章: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分成二步来探讨,首先是为什么说“人居其一”?其次是为什么要“人法地”?

1、何为“人居其一”?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道”的衍生并接受“道”的约束。人的特殊性在于,人是有思想意识的,并可发挥思想意识成为主观能动性,并依靠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不能改变世界的本质,但足以改变世界的面貌。这种改变,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所以老子说,“人居其一”。

2、何为“人法地”?

基于“域中有四大”的认知,老子区分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用抽象的“道”来阐述自然规律,用抽象的“德”来阐述人类社会规律。同时,告诫人类,虽然位列为四大之一,有着无可比拟的主观能动性,但仍是受“道”约束的。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德”,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经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类社会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的“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有”,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德”是精神的产物,必然要受到人的主观意志影响。而人的主观意志,必然要受人的世界观约束。老子依据人处事的世界观,把“德”相应地分为“上德”与“下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的世界观。“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的世界观。

服从“道”约束的“德”,老子称之为,“上德”。认为“德”不能脱离“道”而单独存在,老子称之为,“不德”,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以主观意志,拒绝服从道约束的“德”,老子称之为,“下德”。认为“德”可以单独存在,老子称之为,“不失德”,即“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有德”则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无德”,则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混乱。

老子把拒绝服从“道”约束的“下德”,称之为,“前识者”。尚“仁义礼”者皆是“下德”的表现。恐人无亲而教之以仁,恐人无断而教之以义,恐人无别而教之以礼。人之亲疏、利害、尊卑的关系,是由社会关系自然而然地确定,不需要人为干预。若强加干预,则是“道之华而愚之始”,人与人的关系会陷入混乱之中。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原成·德经三八章·上德不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