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人都会认为,那些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选择的人,一定是能力层面出了问题。
从我经手的职业生涯咨询案例来看,许许多多的生涯问题只是表象,必须回归到心理的范畴方能找到根源。
从这些困扰呈现的形式来看,和一般的职业困惑并没有什么不同,譬如在关键的职业选择面前,总是做不好选择,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选择。
如果只是单纯的职业困惑,解决的方法并不难,我们会借助专门的量表,引导咨询者一步步做下来,对方就会明确接下来的选择;
而由心理引发的职业选择困惑并非如此,你会发现不论你怎样给出建议,对方始终在拒绝,甚至一直在抵抗。
事实上,这些人要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答案。
——资深职业生涯咨询师 赵晓璃
一、“不论怎么选,我都不快乐!”
咨询者叶娜(化名)是去年上半年远道而来找我面谈的一名求助者。
和很多故事一样,叶娜从小到大都是家中的“乖乖女”,有一个“一手遮天”的强势父亲:叶娜前20年的发展轨迹,从择校到选专业,再到进银行系统,都是父亲意志的体现。
然而乖乖女总要长大,随着叶娜内心自主意识的增强,她迫切渴望摆脱父亲的安排,加上银行这份工作让她倍感疲惫,工作内容枯燥重复,她想辞去这份工作,但问题在于,离开了这个单位,自己又能去到哪里?
通常说来,这类困扰常常发生在那些职业起步低、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好的咨询者身上。
然而叶娜是研究生学历,毕业的院校和专业都是很好的,另外她在银行呆的时间也不长,即便去人才市场找工作,也能找到不错的机会。
果然,当我把这个判断告诉叶娜的时候,她说,其实她已经有两份offer在手了:一份是上海一家外企的工作机会,还有一份是北京一家国企的入职通知。
咨询开始,我按照传统的职业咨询步骤,引导叶娜编制生涯决策单,但很快发现,只要结果开始倾向于任何一个选项时,她就开始拼命地否定和排斥——
“不行不行,外企工作压力那么大,虽然工资高,但听说那个地方的房价很高,生活成本太大!”
“国企也不好,过于安逸稳定,内部分工很明细,在那里干几年万一行业不景气,我还是要面临重新选择的问题!”
“银行?我都呆腻了!我一开始是抱着一腔憧憬来银行的,但后来才发现,很多有本事的同事都另谋出路了!”
......
随着咨询的推进,叶娜终于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怎么选也不知足”的人。
她回忆起印象深刻的两件事——
在叶娜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有一次和妈妈上街,看到了好多五颜六色的气球,叶娜开心极了,妈妈让她挑选一个,可她选来选去,发现蓝色的好看,红色的也不赖,于是花了几个小时始终没能选到满意的,最终心灰意冷,一个也没有选,闷闷不乐地回家了;
在叶娜上大学那会儿,有一次和朋友逛一家精品店,叶娜想挑选一对耳钉,她驻足在耳钉的柜台那里,花了两个多小时仔细比对,发现每款耳钉各有特点但又不是特别完美,最终的结果,她一个也没有买,就为这事儿,她连续几天都没露笑脸。
......
二、 绝大多数的选择困难,源于无孔不入的控制
谈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叶娜的眼圈渐渐红了。
她上幼儿园那会儿想要跳舞,于是母亲就带着她体验了一节舞蹈课,叶娜开心极了,母亲就回去找父亲商量,父亲执意让女儿跳上一段。
叶娜战战兢兢地舞动着僵硬的四肢,跳的半生不熟,父亲就说:“就这样的底子,也要学舞蹈?!真是天大的笑话!”
说完,父亲扭头进了卧室,留下弱小的叶娜呆呆地杵在那里,豆大的泪滴顺着脸庞滚滚而下。
我渐渐明白,长大后的叶娜面对选择犹豫不定的深层原因了。
叶娜父亲对女儿的控制,可以用“无孔不入”来形容:他恨不能控制女儿的一举一动,巴不得女儿走路先迈出哪个脚,最好都要按照他的想法来。
天长日久,叶娜的自发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而自发性恰恰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本,更是创造力和热情的重要来源。
在叶娜的内心,充斥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选才是对的,因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中,由于父亲的过度管制,让她觉得她做什么选择都是错的,她想做的事情也从来不被允许。
随着叶娜渐渐长大,她开始对这样的自我感到不满甚至排斥。
她发现自己好像患上了“选择无能症”,而内心里的那个自己,像极了讨厌的父亲,不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法让内心里的人满意。
也就意味着,父亲的影响已经内化到了叶娜的意识里,她的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对自己挑剔而严厉。
这就出现了前文的状况,当叶娜渴望一样东西的时候,她的内心希望会有这么一个选项,能够满足她所有的意愿。
但一来她不清楚自己的意愿到底是什么,二来她发现,好像穷尽选择,都无法找到令她最满意的选项。
她气急败坏,干脆一个都不选。
如果任由这种情绪持续恶化发展下去,就会产生“自恋型暴怒”:一旦得不到,恨不能毁了这个世界,包括她自己。
这种“自恋型暴怒”的根源,主要有两个因素构成:一是权威的惩罚与攻击,例如叶娜的父亲对叶娜的百般指责;二是自恋情结,即认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要实现。
三、选择无能是一种上瘾的状态
等叶娜到了选择的关键关口,例如选择怎样的学校、读怎样的专业,以及找怎样的工作,都显得异常无能。
按理说,察觉了父亲强烈的控制欲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竭力挣脱这样的束缚和控制,不论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出去谋求一份职业,还是在大学期间积极探索自己的兴趣,通过考研摆脱被控制的命运。
但是叶娜一个都没有做。
她只是静静地等待父亲安排自己的一切,并且日渐无力,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糟糕,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越来越沮丧,并且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
这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观点,说的是有人为了避免痛苦会把自身的身体功能降低,这样自身就不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
可这样的代价是身体的敏感度变低,变得越来越迟钝,行动越来越迟缓,人也容易陷入沮丧无力的状态,这种恶性循环确实像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渊,无奈很多人对这种模式早已上瘾,知道不好却摆脱不掉。
这种日复一日的沮丧、无力很容易让人上瘾,因为它成功地减轻了精神乃至肉体上的痛苦,但毫无疑问,它除了让人得到短暂的慰藉之外,并不能让人获得力量或者改变现状。
就是这种“短暂的慰藉”,像是一剂现实的吗啡,容易让人在这样的重复中逐渐上瘾,长期卡在没有生机的状态里,很难走出困境。
在叶娜交出人生自主权的那一刻开始,这种无能感就如影随形。
她放弃了自己的舞蹈爱好,学了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学科,毕业后进了一家毫无生气的单位,做着重复而琐碎的工作,在里面蹉跎着大把大把的光阴。
她时常处于无力迷茫的状态,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有时她会意识到自己在浪费时间,偶尔也会恐慌,但一想到未知的风险及未来的不确定,她便再次退回到了“舒适区”,继续麻痹自己。
这就像极了抽大麻的人,明知眼前有诸多困境,但情愿让自己陷入短暂的恍惚、眩晕及飘飘然的状态,似乎能忘却烦恼。
但实际上,我们固然能通过这些手段让痛苦减轻,但这都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如果时间一久,就会成为难以言说的折磨,容易患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只会愈发痛苦。
四、二十多岁,你需要学会重构自我
如果你也有类似叶娜这样的感受,或者你的家庭中也有一个“一手遮天”的强势人物,又或者你至今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爱好或兴趣,或许摆在你面前的重要课题,是重构自我。
如果我们把20岁之前的自己比作“原生家庭的复制品”,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重新做一番调整,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新的自我逐渐成长,慢慢强大起来,去替代那个“原生家庭的复制品”。
1、远离让你倍感无力和被控制的环境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发现了一个重症病人,最要紧的是先把TA隔离开来,放在适合的环境里进行救助,等TA治愈之后,再考虑要不要回到原先的环境。
对于叶娜来说,心理的疗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无疑,每天在父亲介绍的单位上班、下班回到家就能见到父亲听到父亲的苛责,只会加重叶娜内心的痛苦。
所以,她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离开那个熟悉的环境。
不论是去上海的外企还是去北京的国企,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2、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力量
我想起看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人生来孤独,所以需要链接,在关系中找到价值。”
为什么我们会深陷痛苦?
那是因为我们幸福的来源太少了,而如果我们能活得遵循本心,你的工作、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朋友等等都能成为你快乐的源泉,那么这样的快乐,才是具备坚实基础的,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小问题而让你深陷绝望。
我建议叶娜梳理下人际关系,看看上海或北京哪个地方的支持力量会多一些,比如同学是上海的多还是北京的多,至少去了外地,这些熟悉的人和关系会给她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3、建立自我投资的意识,尤其要关注职业发展
对很多女性而言,如果有一份自己喜欢且愿意投入的事情,那么即便友情破裂、亲情变淡甚至爱情变卦,都不会影响到她的生存。
职业才是需要你我首要关注及重点投入的大事。
从这个角度而言,选择一份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选择一群年轻有活力的同事,选择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都极为重要。
关键是,你要自己走出那第一步。
“在愈发表面的欢愉里卑微僵笑在越陷越深的酸楚里低声咆哮封印里的那个人要么猛地挣开爆发 与全世界为敌要么永远沉默于心 孤独无痕死去瞬间抉择不过数秒 麻木过活也不过一生”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