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培养—民风

墨子曾说过,“人为本,德为先,能为上,行为善”,这其实就是“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培育淳朴的民风离不开人的参与,离不开德的培养。

国家能长久,百姓能安居乐业,关键是要有根基,根基要厚,要结实,这个根基就是“德”。做人要有德,“德”为人先,德是基础,是做人的根本,立人先立德。“德”的培养必须从幼儿就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打好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厚德才能成材。法律的触角毕竟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细小的角落。在法律之外,我们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倘若一个人能坚守道德,就会影响另一个人,让道德的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会感染更多的人选择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行更理性的善恶甄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生存的根本,所以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农业是国家管理的重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妇孺皆知,是说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良好的基础是成功的开始。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只有大家自觉参与,主动践行,才会达到道德的自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及其精神的总称。千百年来,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元素影响、滋养着中华各族儿女,历经长时间的传承与积淀,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依靠群众、走进群众、尊重群众,让群众在实践中自我提高,才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要义。一个人的道德或许只能点亮一盏微光,但对于身处黑暗的人来说,却是极为珍贵的慰藉。而在孤勇者的身后,也必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的培养—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