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与出家人的影响圈与关注圈

最近在想,只应该关注,吃喝拉撒,挣钱,工作这些这些事情吗?人生意义之类,社会责任,面包牛奶,月亮六便士这些问题应该考虑吗?目前看来关注后一种问题,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因为无力改变,因而会变得越来越消极。涉及到读书的话,就是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想了好久没有答案,就先搁下了。
知道某一天,随手翻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讲到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的内容,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提到一对概念:影响圈,你能施加影响的事物;关注圈,你只能涉及到,但是无法施加影响的事物。按照作者的说法,精力花在影响圈的人,能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久而久之越来越积极主动;精力花费在控制圈的人,由于只能想想,什么也改变不了,久而久之生出无力感,越来越消极被动。作者说的很有道理。这个规则应用读书这件事上,就变成读影响圈相关的书籍,才能真正吸收;读关注圈的书籍,其实多我们没有多大影响。但是读书本身就是为了接触新鲜事物,所以变通一下。首先明确一点儿,读书是为了解惑。读书有两种读法:一本书解答了我们遇到的困惑;第二种读法,可以叫做见识型读法,是为解惑作准备的。先略读一遍,知道这本书是解答什么问题的,先做到心中有数,等以后遇到这类困惑时,知道从哪里找答案。
我的思考到这里并没有停止,因为这个原则不能解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杜甫,自己生活都是靠别人周济,却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按照这个规则简直是不自量力,可是历来他都被认为是伟大的。他的精力主要花在了关注圈上。还有像尼采等哲学家/艺术家,操心的都是社会问题,全人类的问题。他们中间是有很多人的生活是压抑的,甚至是精神分裂的。物质生活要不是靠朋友周济,要不就是极度贫困的。这类人不少是死后才名扬天下。他们的精力也是花在了,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上。这样一来能不能说“积极主动”这个原则适合世俗的/追求功名利禄的这些普通人。对于那些豁出去了,不在乎世俗生活的人,是不适用这个规则的。
最后的结论是:史蒂芬.柯维“积极主动”的原则适合的是普通人。出家人,包括带头发的和不带头发的,通过极端手段,缩减个人需求,把精力花在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上,他们往往是比较消极的。
换个说法就是,一个人要注意把精力花费在能解决的事情和不能解决的事情上的比例。普通人,比起精神上的自由,更多的追求的是财富/名利,所以精力会花费在自身能施加影响的事情上。更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像出家人,一些艺术家/学问家,精力更多的花费在和自己不相关的事情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通人与出家人的影响圈与关注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