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闻一多传》有感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作品,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知识分子很好诠释了什么是学者风范,什么是家国天下,片中一个人物引起了我的注意,闻一多。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的《最后的演讲》,或许是他的学者气息,或许是他为夭亡女儿写的那首《也许》打动了我,我专门买了一本他的传记,《不可承受之变-闻一多》,这一读,不禁感慨万千。

感慨一,闻一多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为他的理想不畏生死,英勇赴难,可歌可泣。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我们都会肯定这一点。但是以当时历史的眼光看他,有人批评他偏激,在政治运动中失去了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独立性和批判性,像信仰宗教般信仰一党一派。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在刚读到这个观点时,是很不以为然的。难道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就是偏激?没有他们这样人的奋斗,又怎么会有今日的中国呢?但是读到后来,这个想法又有了些改变。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信念?以我有限的理解力,我更倾向把信仰理解成指向外部。当你信仰一件东西时,你是仰望的,你的姿态是跪着的。而信念,是向内的。当你有某种信念时,你是以独立的自我存在着的。

闻一多原本是个埋首书斋,不问政治的学者名士,在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和底层劳动人民接触,体察到中国人民的苦难后,他转而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他的政治选择值得尊重,但若从自由意志的角度来看,当我们把一个事物当做宗教般信仰时,就失去了自由意志。那个神圣的事物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不想,也不会质疑,捧着供着还来不及,又怎么后退一步,客观看待它呢?

人们对自己信仰的东西,是容不得一丝一毫质疑的,也没有探讨的余地,不然,还怎么叫信仰呢?我曾经加入过一个国学群,一个养生群,但后来又都退出了,当时说不出为什么,就觉得这个气氛不是我想要的。这是什么气氛呢,现在我知道了,就是所有人都是一种声音。当你有不同想法的时候,你不敢说出来,你很犹豫,因为你知道,如果发出来,不会有探讨交流,而是攻击。几次这样的尝试之后,要么你彻底放弃了自己的质疑,觉得自己居然那么想,真傻,要么就是离开。信我就行,不需要独立思考,不需要质疑,照我说的做。当所有人都这样仰望,不就是种思想禁锢吗?

信念不同,信念可能无法证明,但信念是自己选择的,不是谁的附属。闻一多是革命的勇士,但与鲁迅相比,他可能是仰望,而不是站立。

我要不要当闻一多?这个想法突然在我脑海里冒出来。不是我大言不惭,居然把自己和革命伟人比,只是我觉得自己的性情多少和他有些类似。以前家人说我容易冲动,想法容易走极端,不能独立思考,我还非常不服气,但是看完了闻一多的一生,我觉得自己颇能理解他,他的呐喊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能我们的思维方法有共通之处,都是内向人。家人其实说的没错,我也是非常的理想主义,惯于书斋生活,不是很能适应环境,也容易激动,难免极端。原来看别人的人生,于自己也有很大教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闻一多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