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所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女儿已购多时的一本书,前几日翻阅时,被其简介所诱——全球发行量已过1200万套,曾被列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开始仔细阅读,竟欲罢不能,几乎一气呵成,读后首感是所言极是,次感是物超所值,还有一感是相见恨晚。书写此文,就为详述这三感之源。

先说一下该书的写作背景。该书是由原籍奥地利的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尔于1946年所著,该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绍作者在二战时,在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遭受非人般的囚徒经历,另一部分介绍由他开创的“意义疗法”的原理及效用。因为有亲身经历的事作衬托,使得“意义疗法”更令人信服。

再说读后感的其一的相见恨晚。这种感觉源于几年前我的一段亲身经历——朋友女儿因失恋而自闭,以至于不出门,不工作,不说话。朋友愁闷无解之际,请我帮忙——言明不要工资,只求让她有个解闷的地方。

来我公司以后,我与她单独聊过很多次,聊的最多的是史铁生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他对残疾、苦难、人生、命运、死亡等话题的论述——他被业界尊称为“民间哲学家”,我很认可和欣赏他的思想。我便用史先生的排除苦难三步曲——接受、理解、超越的理念,又加杂了些我对爱情的观点,一起讲给她听。

意外的是效果明显——她的眼神不再那么地迷乱,随后,话语也逐渐地增多,笑容也多了起来;朋友反馈也很好并一再表示感谢。三个月后,她去了别的单位工作。两年后,我还参加了她的婚礼。

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后,觉着“意义疗法”中的“矛盾意向法”,更适合解开她的心结。要是早点读到该书并推荐给她,一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于是,有了相见恨晚之感。

再来说读后感其二的物超所值。

每个人生都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各种困境,比如:困惑、迷茫、焦虑、疾病、事故等,这些所谓的困难,比起《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所经历的苦难,几乎不值一提。假如你用心地体会了下面这些摘抄于该书的文字的意境,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寒风中,囚徒分男女两队,依次走过党卫军官的身前,他一手托肘,一手摸着下巴,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上下打量着走过身前的人,随后会摇动一下手指:向右或向左。分到右边的是看起来能干活的人;分到左边的是老弱病残的人,也就是要被送到毒气室的人。这批人中的90%被分到了左边。

要想活着就要挺直腰板,精神抖擞……

一天仅分一次饭——300克面包……

想活下来,你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

干活时,慢了就会挨打,倒下则意味着死亡……

如果不在关灯前捉完虱子,那么半宿都会被咬的无法入眠……

他因当作鞋带的电线折断而嚎啕大哭起来……

………”

够了。不能再摘抄了,否则我会忘掉前几天看过的《牛棚杂忆》中季老叙述过的情景。

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一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这几个字就有种恐惧的感觉。——这是原有的印象使然,毕竟在这个地方有150多万犹太人惨遭杀害,150多万啊!诚然,作者的经历具有特殊性,但他总结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及意义疗法的原理,却有着广泛的普遍性。

那么,试问读者,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还有意义吗?有的话又是什么呢?

作者的答案是有,意义是人内在的自由——谁都无法夺去的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进一步的解释是:选择思念亲人的权力和情感,谁也无法剥夺。卑微吗?比起对未来的希望而言,这该定义成极度的卑微。因为作者的狱友是在所怀希望到期的那天因希望的破灭而自杀的,就是说在那种境况下,连希望都不能有——很容易消散或破灭。惟有对人类终极的追求——爱的情感,才值得留存,那才是最可靠最坚韧的壁垒。

极悲的是作者出狱后才知道,他的父母,妻子,兄妹全部被害死了。但正是这个迟到的消息让他活了下来。这也应了尼采大师的那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或者说,作者是为了活着见到亲人才生存了下来。

出狱后的作者,虽成孤家寡人,但却并未沉沦——他积极地著书立言,开创并发扬广大了意义疗法,疗愈了无数人的精神痛楚。不要以为意义疗法只针对精神病人,其实对所有人都大有裨益,尤其对常见的失眠、焦虑、抑郁、厌世等倾向的人的精神困扰,以及那些急切渴望成功的人,都有一定的启示和缓解作用。

比如,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来源于三个途径:工作、爱、克服困难的勇气。就拿其中的工作而言。工作的意义很好理解:通过工作赚钱糊口,改善生活。但是,什么工作都有意义吗?工作中的挫折该怎样面对?没了工作生命就没了意义吗?……等等,由诸如此类的疑惑和困境,而造成的失眠、焦虑等痛苦,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此时,读一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就会从作者的论述中,悟出积极地应对态度,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方法。

再如现实中有着太多急功近利的人,对此,还是引用作者的一段话,予以劝导为佳: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其实,这个道理与意义疗法中的“矛盾意向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言已至此,本该结束,但感觉意犹未尽——又想起了时常思考的人生意义的话题。

说到人生的意义,不得不提自己对此认识的渐进过程——最初以为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对社会的奉献上,后来以为还体现在对亲朋好友的情感交流上,直到读过梁晓声先生关于人生意义的文章后,才有了新的启发。人生的意义应从三个方面综合来说才显完整,即自己、他人、更多的他人。也就是自己、亲近的人、社会。

这个过程的最大例证是对《活着》一书的评论上。还记得因不满于余华先生“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主题,写过小文说其如此主题有失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现在看来这些文字犹如井底之蛙在谈论天之大小。

如果把现有的认识和《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的理念结合起来,而得出的新的认识该是这样的:生命只要存在就有意义,也就是所有的人生都有意义,只不过意义的大小因时因境而有差别罢了,而正是这些差别容易引起人的精神苦恼。

于是,发现并排除这些精神苦恼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正如书末作者所言: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书不厚且有趣,值得细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