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忧虑”的人生启示

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情绪空间被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不断挤压。在社会人群尤其是年轻人中,一股名为“忧虑”、“焦虑”的气氛弥漫开来。网络上某调查显示,现代人中超过百分之九十都有属于自己的焦虑,超过百分之五十每天都在受此所困扰。当逐渐意识到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如何看待忧虑,如何应对忧虑,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下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

人们的忧虑来自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能是学习或工作上的不顺,可能是人际交往的障碍,也可能是对过去的难以割舍和对未来的未知恐惧。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带来的忧虑,我们都应当学会自己主动去化解。《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记载:“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所问的并非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对于“君子”一词的含义。孔子的回答更出乎所料,没有谈仁义道德,没有谈文武射艺,而是用“不忧不惧”四个字为君子下了定义。面对老师的回答,司马牛显然怀有疑惑,紧接着问道:“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道:“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两答两问,简单四句话中蕴含的哲理放到今天依然闪光。忧虑的源头是人的本心,而恐惧和愧疚则是忧虑的催化剂。真正的君子,问心无愧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忧虑和恐惧的呢?今天的我们只要恪守本心,约束自己,不行无德之事,不做无德之人,既为君子,自然就能做到无忧无惧。

更具体地看,生活中平常的忧虑大多可以得到合理的化解方式。司马牛因自己没有密友而感到忧虑,子夏开导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只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小心谨慎地与他人交往,就不愁没有好兄弟。孔子对于人们的忧虑也有诸多论述,如当叶公向子路问起孔子时,他这样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样豁达开朗,一心治学,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然而《论语》中想要传达的绝不是人不应当忧虑,而是不应当被低级的、没有内涵的忧虑所困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从古到今孔子流传最为广泛的话之一,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乃至人际交往,都应当有值得忧虑的事情。《述而篇第七》中孔子直接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而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在品德上,在学问上,在仁义礼智上,孔子都有着自己的忧虑。对于今天的我们,完全没有忧虑,做无忧之人,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的忧虑应当是有价值的,是“患其不能”,是“患不知人”,是“患所以立”。这样的忧虑,有助于我们体察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增长自身的能力和本领。

慧开禅师在《无门关》中写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若要内心平静,显然我们不应当被各种各样的忧虑困扰,但这里禅师写的也是“闲事”。苏轼与朋友同行时能笑谈“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在乎政治的得失荣辱。但他定然也志在朝堂,心怀百姓。

真正的君子不应当受无意义的担忧和焦虑困扰,但也不可能心中彻底无忧无虑。他们既有着忧国忧民的报世担当,也有着见微知著体察他人的玲珑之心。这便是穿越千年,《论语》给我们带来的,关于“忧虑”的人生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中关于“忧虑”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