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经沧桑而总浴火重生的原因,藏在中国文学里

1

涵哥上学的时候,总是听到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大明既亡无华夏。”

这句话的意思涵哥不需要多做解释:南宋末年,最后一位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小皇帝跳海殉国。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紫禁城殉国,结束明朝276年的统治。随后的清朝对文化思想领域控制异常严重,所以便有了这句话,大意是中华文化经过这俩次浩劫后,中国的精气神被打断,而中国人失去了前所未有的风貌。这句话在21世纪初,经常被一些日韩以及国内的文化人用来嘲笑中国。

那么,这句话对吗?肯定对,每逢改朝换代,大量珍贵古迹古物古书的损失在所难免,例如《梦溪笔谈》在北宋末年多有毁伤,《永乐大典》今已不全,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之时又焚毁诸多珍贵典籍。

但是这句话全对吗?也不是全对,涵哥为什么要这么说?虽然多有沧桑,然而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就像这个民族一样,历尽挫折而顽强生存。

答案就藏在中国文学里,大浪淘去方得真金,我们今天能在电视上看到《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能进修中国文学史,这些事本身证明了中华文化一直存在,不会也不可能消失。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学到今天还存在,意味着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一直存在。

2.

中国文学史,有很多版本,有游国恩版,有袁行霈版,亦有多个名校的自用版,但是它们都将中国文学的精华加以浓缩提纯。

开篇便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寥寥八字,这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上古时代已经足够称之为文学,这八个字生动描述了从制作弓箭到打猎的过程,先民们也用这简单的八个字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劳动创造世界,只有劳动,人类才能生存发展。

随后不久,便是上古神话。出于对世界起源和变化的想象,各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各种神话,这些神话多为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内容大同小异:神因为惩罚人世间,故此降下各类灾难。英雄挺身而出,带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可是它们所蕴含的思想却是大相径庭:《圣经》中的诺亚面对洪水的方式是做诺亚方舟,而中国的大禹是带领群众治水,堵不行就疏通。这意味着在中国古代人民心中,神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人可以撼动命运。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雏形——王朝的出现,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夏商周是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啼声初试,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无法接受教育,但是宫廷乐师把从民间收集来的乐歌和宫廷里的吟哦讽诵合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有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上自庙堂歌功颂德的乐歌,下自劳动人民对艰难生活的悲叹,包括激烈昂扬的战歌,尽被《诗经》纳入囊中,例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让千年后的人们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的渴望,宫廷贵族生活的奢侈放荡,以及四海一统的安定与太平。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对于和与统一的想法,《诗经》中便可见到雏形。

随后而来的楚辞,凝聚着楚人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中华民族较早的爱国热情的体现。

司马迁的《史记》总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三分之二,让后人了解到中华历史的脉络,而且文学性极强。尤其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白告诉所有人,没有宿命也没有一成不变,这样的想法在中国数千年前便已提出,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没有将这句话删除。事实上,很多国家自从到今天还未有人提出过这句话,例如印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唐诗有李白的豪情飘逸,“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朝扣富儿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有白居易的看破世情“一丛深色花,百户中人赋!“有李贺的奇思妙想:“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李贺的笔下,月亮里的人观看世界,中原大地仿若几点烟尘,大海里的水仿佛一杯所泻,时光的飞逝,人生的更迭更是弹指之间。有李商隐的哀怨惆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词比起唐诗,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内容亦是丰富多样。有苏轼的豪迈豁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苏轼的笔下,差点带来杀生之祸的文字狱和宦海沉浮不过是山林间时有时无的雨,而已过半生的他用诗词这样的“蓑衣”抵挡这样的风雨,人生本就是风雨夹杂,雨雨风风。他给失意的人以慰藉,给孤独的人以陪伴,给狭隘的人以豁达。。也因为有着良好的心态,他才能在和弟弟苏辙分别前写下“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后还能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词有李清照的婉约愤懑,北宋半壁江山沦入敌手,而南宋朝廷不思收复故土,半生飘零丈夫逝去,李清照在愤怒不可排解中挥笔写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南宋朝廷的“剩水残山无态度”引起了陆游等词人的不满,他在词中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空有壮志而不得书法,使得宝剑蒙尘,明珠无光。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小说大发展,《水浒传》写了北宋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西游记》写了社会的虚伪残酷和劳动人民的乐观奋斗,《三国演义》写出了在乱世中百姓的民不聊生和战争的宏大残酷,《红楼梦》则写出了搜刮人民血汗的封建贵族必然走向灭亡的最终命运。

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史,瑰宝实在太多太多,历经五胡乱华时期的动荡,历经文字狱的黑暗专制,仍然傲立于世。

3

当年明月说过:“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的民族,无论怎样的困难,无论何种绝境,从来没有把中国真正征服。因为这一切,不屈、坚毅、勇敢,早已经深深刻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天赋。”

可是涵哥要问,为什么?

因为中国文学默默流传了这一切,只要中国还过端午节,就有无数人从此爱国,只要老人在夏夜和孩子们讲着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有无数人以后百折不挠。只要戏台上还上演着三打白骨精,就有无数人会对社会的黑暗为非作歹之徒义愤填膺。

所以,中华民族历经各种屈辱各种磨难,总能浴火重生,总能迎头赶上。

涵哥相信,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学,就有更多的人发自内心说出“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

这篇文章以一首极为空灵极为优美的诗结尾,它用自然界最美的五种意象揭示出最本质的也是最美的哲学规律:万物相依而生,无所谓离去,无所谓消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历经沧桑而总浴火重生的原因,藏在中国文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