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山海经》里的妖怪、万物与星空

前段时间买了本水墨写实版的《山海经》,惊艳了一把。书中本来没啥头绪的神怪,经过巧匠加工,有一种非常浓郁的古典奇幻风,视觉冲击力极强。但对于《山海经》依然没有系统的认识,直到今天无意中听到裴鹏程解读刘宗迪撰写的《<山海经>的世界》,才发现内里自有乾坤,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颇有意趣。可惜,暂时没找到原书看,先记一笔,有机会补上。

刘宗迪认为,《山海经》是一幅山中藏宝图,也是一幅古人留下的时光地图。这不是混沌的古代传说大杂烩,而是展示国家意志的严肃地理志;不是蒙昧的妖怪谱,而是古人细致的博物观察记录,反映了古人系统认识自然与人关系的过程

《山海经》的“经”是什么意思?

看目录。《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现存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13卷。

5卷《山经》的题目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再看看13卷《海经》,分别是“海外南经、西经、北经、东经”4卷;“海内南经、西经、北经、东经”4卷;“大荒东经、南经、西经、北经”4卷;以及“海内经”1卷。

从目录名称来看,《山海经》并不混沌杂乱,而是整齐划一的。翻开字典,检索“经”的含义,会发现,“经”有“治理”“管理”之意。

《山经》里有26篇文章,每篇都会介绍几座山,前后加起来,有500多座。具体看每篇内容,会发现介绍信息很详细,山的名字是什么、有多少里,山中有什么河流、名称是什么、从哪里流过来、流向哪里。还详细记载了山上长什么草、什么树,山上有什么鸟类、什么野兽,它们的身体、脑袋、面孔、耳朵、眼睛、鬃毛、爪子分别长什么样,叫声像什么。哪些动物对人有危险,哪些动物可以食用,吃了可以治什么病。

在《山海经》中,作者以大禹的口吻对天下的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做了总计,大概意思是:天下的范围东西为28000里,南北为26000里,有名字记载、有宝藏可供利用的名山共5370座,其中产铜的山有467座,产铁的山有3690座,这些铜、铁矿物资源,可供国家制造武器,国家应该根据这一资源条件规划对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这段话,鲜明地表明了《山海经》的国土资源文献属性

《山海经》的“经”体现的正是“治理”。《山海经》的《山经》作为国土资源文献,按部就班、分门别类地记载几百座山,几百条河流中的植物、动物、矿物资源数百种,每一种都标明产地,并且详细记述它的形态和用途。从这个角度来说,《山经》确实体现着国家治理的意志。

《海经》的题目,有的叫“大荒经”,有的叫“海外经”,还有的叫“海内经”。这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海内”“海外”“大荒”,其实源自周代人们对天下的认识。“海内”指的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也就是“王畿”,在今天陕西省中部一带。“海外”是指周天子分封给亲族或功臣的地区。“大荒”,听名字就可能猜到,指的是更遥远的蛮荒地区,黄帝、蚩尤、共工、大禹、西王母、后羿、夸父的故事都写在《大荒经》里。

《山海经》中有很多的怪物都是这样,不是古人刻意捏造怪物,在现代博物学分类标准确立之前,用熟悉的概念拼接描绘新事物,是全世界通用的手段。

先秦文献《管子》里有句话:“立祈祥以固山泽”。意思是,国家借助山神祭祀制度来保护山中的资源。所以,为什么山神明明是神,在《山海经》中却怪异可怕呢?作者认为,这或许是当时的统治者有意为之,让心怀不轨者心生恐惧。另外,《山海经》还凝结了很多古人的生存智慧,由此达成集体共识。人们愿意相信并遵守它。

什么叫“怪”呢?作者认为,这是从外在长相来看的,长得奇特就叫“怪”。什么是“妖”呢?作者认为,这是从内在能力以及与人关系来看的。长相奇特的怪物,不一定对人有害。而一种长相正常,甚至美貌动人的生物,却很有可能伤人性命,甚至扰乱社会,那它就是“妖”。

《山海经》在故事性上或许不足,却能反映古人是怎么认识自然与人关系的。

古代的天文和地理是对应的。天帝在天上的都城在天穹的中央,也就是北极。所以,在古人的宇宙观里,大地上的昆仑和天上的北极是相对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天与地的中枢。 在天上,围绕北极星的一片星空,古人称之为紫微垣;相当于人间的皇帝所在皇城。

正如天上的星宿环卫着北极星,众神围绕着天帝。在地上,众神居住的群山也环绕着天帝居住的昆仑之丘,共同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万神世界。在古代,神是人类祭祀崇拜的对象,那些神所居住的群山,便是古人祭祀众神的地方。《山海经》哪是什么神话故事的片段集合,它明明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以昆仑为中心的气势恢宏的宗教地理版图古人是这样认识自然的,古人的日常活动也是围绕这个想象展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山海经》里的妖怪、万物与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