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最近,在看《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

既然自我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从如何塑造新经验变成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一、为什么要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呢?

关系中自我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第二个层次,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第三个层次,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第四个层次,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重大转化。一切看起来似乎无解的问题,用关系的视角考虑,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从关系的视角看自我,有什么好处呢?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 从关系看自我是一种正念思维,也就是近的思维,是把每一个自我放在具体的关系和情境中,从每一段关系去看自我的表现,这自然会增加改变的空间。

二、常见的关系问题

作者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自我就有很多可能性。角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期待。决定我们言行举止的,不是个性,而是我们在关系中的角色。

作者是心理咨询师,接触了许多有问题的来访者,因此书中也列举了许多有问题的案例,大多是家庭案例。

    1、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如一个家庭中,一个人特别能干,其他人特别不能干;如一个孩子成为父母矛盾的牺牲品,维持家庭表面的平衡;如角色错乱,系统中的某些人承担了其他人该承担的角色,并把所有人都固定在错误的角色上。

    2、自我和他人的感觉混淆

(1)不安全依恋

如果孩子从小吸收妈妈的焦虑,再长大一些,他会把妈妈的焦虑当作自己的问题,并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妈妈的焦虑,而深深地感到苦恼和自责。

(2)“三角关系”

所谓三角关系,就是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通过引入第三者,来消减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

以家庭关系为例,有些夫妻发生了矛盾,会通过贬低孩子来贬低对方。比如,妻子对丈夫说:“看看你儿子,半天都叫不动!”丈夫会跟妻子说:“看看你教的儿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当夫妻这么说时,看起来在指责孩子,其实在指责对方偏袒孩子,教育不公。但是孩子并不知道,会以为是自己犯了错,才让父母生气。

    3、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混淆

(1)“都是你的错”:互相指责

“都是你的错”的思维很常见。在关系中,很多愤怒、抱怨的背后都有这些指责的影子。

这种思维的源头是:从个体的视角看自我。个体视角导致因果思维,因果思维引发对错思维——冲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该怎么用关系的思维看待责任问题呢?关系里人的行为是互相塑造的,根本没什么明确的因果,也没什么明确的对错。

关系出现问题,该怎么办?谁来改变?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做自己能做的事,承担起自己在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最终结果如何。

(2)“都是你的错”:自责

“都是你的错”是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逃避我们在人际关系的责任;“都是我的错。”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令自己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当中。

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边界的含义是,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都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

4、关系的纠缠

混淆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和责任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关系的纠缠,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折磨,想要脱离,却无法改变。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我们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

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

拼了命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

三、课题分离:如何解决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烦恼的根源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理论。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难题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思路解决,如以下三种典型难题。

没有 1、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表达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他们的课题。

2、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

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可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我们自己的事。

3、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

在害怕失败背后,很多人真正怕什么?归根结底,是害怕别人的评价。尽力而为,别人如何评价是别人的事。

四、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变得更成熟

1、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会自然地觉得世界和他人是围绕我们的需要来运转的。

2、他人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理解为是一种冲突,进而想要解决这种差异。

标志一:让他人决定我们行为(顺从或反抗)

标志二:难以容忍差异

3、独立阶段

我们有了自我负责的能力和容忍差异的能力以后,就不会在人际关系中轻易掉入顺从或反抗的陷阱,而是会进入人际关系的第三个阶段独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还能够理解他人,同时尊重自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当我们内心的信念,而不是他人的态度变成我们行为的主导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主动的、对自己负责的姿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自己,发展关系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