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逼近客观真理的速度

  金观涛华国凡著,《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51

第五章 黑箱认识论

5.5 模型逼近客观真理的速度

1、反馈调节的速度必须大于客体变化的速度

  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人们的主观认识也得跟着推移转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变化。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跟不上客观事物的变化,其原因并不是人们轻视实践,没有用“实践—理论—实践”模式使自己的主观认识逼近客观真理,而是由于反馈调节速度跟不上客观变化速度造成的。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不过这有一个条件,就是梨子的滋味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轻易变化。如果我们拿了梨子,还没有削好皮梨子的滋味就变质了,那么不管我们怎么尝,还是无法知道梨子的滋味。当然,对于梨子,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因为梨子的滋味不会变得这么快。但在别的场合,就不一定了。例如在炼钢生产中,钢水成分的变化速度很快,要准确地控制钢的成分,必须迅速地取得炉内钢水成分的数据。炉前分析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得出,时间一长,炉前分析就毫无意义了。
  随着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跟变化速度很快的控制对象打交道。现代轧钢机的速度很快,火车运行每小时超过300公里。因此如何尽快取得客体的观察数据,尽快修改模型,尽快实行控制的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在这方面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科学家指出,要使一个反馈调节有效,反馈调节的速度必须大于客体变化的速度,否则就会在调节中发生振荡现象,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不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显然,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研究“实践—理论—实践”反馈模式十分重要。它说明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不但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而且规定这一循环要有一定的运行速度,这个速度至少不得小于客体的变化速度。
  吕氏春秋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一次楚国去进攻宋国,军队必须渡过澭水。楚国先派人去测了一下澭水的深度。探子说澭水很浅,军队完全可以涉水过去。探子刚刚调查完毕,山洪爆发,澭水猛涨,结果军队涉水过河时,淹死数千人,造成了军事行动的失败。
  从认识论上总结一下,这个故事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实践—理论—实践”的速度。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未能及时获知客观情况的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来改变自己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模型逼近客观真理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