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个追求幸福的心理学。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旨在一个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获得宁静的哲学体系。

行为可以改变

目的论,当一个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必有一个当下的目的,而原因只是为了支撑当下的目的,在经历中寻找理由。一段经历本身并不起作用,但人能从经历中寻找到支撑自己目的的因素,每个人都是为了目的而活着。因素说的是自己关注着什么,目的通常来说是在关系中存在,目的论的存在支持了现实可以改变,因为现实是为了当下的目的。

目的论存在关系之中:常见的目的的背后行为的5个阶段,这5个阶段呈现递进关系。1称赞的要求,获得他人好的认可。2引起关注,可能会用批评或者犯错来引起他人的关注。3权力斗争,以不顺从和作对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力量。4复仇,在对方的憎恨中关注我。5证明无能 以绝望的方式面对,否定他人的期待。来告诉对方,我就是不行的。

改善自我的方法:阿德勒发现了三面柱,将一个人的目的划分为三类,1可恶的他人,2可怜的自己,3该怎么办。当这一块清晰后人们会自行做选择。

目的论具有一贯性,目的论没有时间轴的概念。否定自己的过去是为了否定现在的自己,肯定自己的过去是为了肯定现在的自己。

自卑感可以改变

自卑感是劣等感,产生于比较之中。只要存在比较,就存在劣等感,这个在我们现代社会基本上是不可或缺的。常见两种,1由一个事物引起了自卑感,这个是自卑情结,也属于找借口,2用自己某方面优越于他来掩盖此刻的自卑感,这个成为优越情节。只有彻底杜绝竞争意识才能从中解脱出来。

自我价值感:认可欲求。自卑感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价值感的诞生,通常是人需要他人的认可中才能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个也被称为认可欲求,是价值感的来源。这是一种人的天然的欲望。杜绝这种来自人天生的这种欲望。

社会是反对的1:我们的社会是提倡竞争的,而我们人天性也非常容易陷入竞争之中。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存在着竞争。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感。一个常见地特征就是赏罚体系。赏罚体系在判断标准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是可以起到一个人们想要的行为结果,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劣等感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

社会是反对的2:而我们的体系多数时候以集体的形式存在,集体很多时候并不希望个体独立。即便只有2个人,1个人依然喜欢支配另一个人,并不喜欢对方有着独立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非常害怕他人拥有独立意识。赏罚制度可以很好的控制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一旦脱离这个体系,意味着是失去控制。这个是社会,集体,领导人,伙伴,家人所不希望看到和发生的。

放下自卑获得自由人生的新路,课题分离,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区分他是谁的课题,由谁来承担。如果是他人承担就不要去干涉对方。对于自己的事区分是我能控制的还是我不能控制的。我能做的尽力去改变,我不能控制的,选择接纳。

在没有需要他人认可的情况下的交友情况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3种,1工作课题:在工作的情况下,只要相互信任(有条件的信任)不需要进入深入的交流,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2交友课题:与朋友相关。3爱的课题:也就是亲密关系。这里重点在交友的情况,亲密关系不谈。

共同体感觉:完成交友课题,需要有共同体感觉,完成3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贯穿整个体系的是共同体感觉。自我接纳,接纳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不是自我肯定。他者信赖,无条件的信任他人。他者贡献,从做事中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感觉我和对方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和集体不同,共同体感觉仅仅只是一种感觉。感觉我和对方是一种共同体。在行为上实行课题分离,同时不表扬不批评他人,避免形成竞争。要有我有能力(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建立于他者信赖)。

感想。目的论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可以改善我们的思考,多数时候想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对自己会有更多的理解。比较心理是作为一个人天生难以避免的,但只有放弃比较才能放下自卑感,还是非常有好处的。放弃竞争和认同的同时,也非常不容易被他人喜欢。甚至被他人讨厌,因为对于他人或者集体而言行为是失控的。作为个人,放弃追求认可的欲望是可取的,反过来说是否应该认同他人,这点我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很多时候他人需要我的认同。有时候他人也是因为需要我的认同所以才来和我沟通,如果要进一步建立联系需要认同他人。认同他人也有助于情感交流。我对共同体感觉的理解是,对方得先是我的伙伴,我无条件帮助我的伙伴。不可避免有些人无法成为我的伙伴(或者说我不愿意他们成为我的伙伴)。放弃原因论选择目的论需要勇气,放弃认可欲求需要勇气,他者信赖需要勇气。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一点说实话我感觉我很难做到。但甘地似乎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无论是别人骂他,打他,抓起来坐牢,他都不会怨恨对方,甘地的行为也证明了这套理论的可行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德勒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