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看上去气人的小屁孩,你是想打、想骂还是再想想方法?

#方法#育儿「37/42」

「见」


今天又听了一樊登读书会上发《父母的语言》,其中有一个交流原则很触动我。

图片转自樊登读书会
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共情关注:

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

说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于现在的婴儿就要先让他愿意听,也就是吸引他的耳朵。

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
总之,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

充分交流:

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

轮流谈话: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以上属于和孩子沟通的几个原则,但现在其实我发现很多家长貌似很有经验的会给其他人指点,小孩子不能够惯,你越抱,他越哭,他能者呢!

樊登读书会里面在解读时就提到: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边,任其哭闹的话,他的大脑就将遭受负面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变弱、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控力变差,无法信任他人。

数据仅供参考,毕竟后果自负。

这里面的研究报告就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甚至即使没有理论依据,那这么坏的后果,自己是不是还是宁可信其有呢?

毕竟对于婴儿的成长环境,就是我们作为父母来创造的。

「感」


说实话,在育儿方面我很没有话语权,因为我在家貌似都在扮演有一个老好人,对于孩子有点娇惯。

我原来也认为小孩子不能惯,越宠越上脸。但随着学习的逐渐增多,我发现这个也是要分方面的。

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是没有很严格的计划来生小孩子,来了就要要,毕竟孩子对于我们不说能养老,最起能和我们一起长大。

现在的家长很忙,小孩子很赶。每天小孩子不想起,老人就是一个劲的催促。

快点,快点,快点,其实我很烦听这个词,我想儿子应该是装着没听见这个词,每天都是墨迹很久才起床的。

上学是我们想让他去的,他也感觉上学没什么用。我想这个是关键所在,其实现在我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我知道我做的远远不够,我知道距离合格的父母差距不少。

为什么我们会听一些人的经验之谈呢?即使我们自己也没有考证。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孩子不能惯着呢?即使我们自己还未曾验证。

「思」


对于一个婴儿,嚎啕大哭你是抱还是不抱?

抱,看上去就是被他左右,不抱呢,真的内心难受。

对于看上去气人的小屁孩,你是想打、想骂还是再想想方法?

或打或骂或许只能让他涨涨记性,对于未来又有多少用处?

对于未来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你是愿意相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还是固守己见,用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检验?

结果好了还好说,万一是一个坑,是不是自己有点毁了自己的孩子?

问你的时候,我也在说服我自己,现在的我也在表达一个观点,如果你有相关依据,欢迎推翻我的选择。

对于第一个问题:抱是一个选择,不抱也是我们的一个态度。

作为个人,我会选择对于孩子的一时顺从。

毕竟小孩子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就是哭。引起你的关注,如果你无动于衷,放在我身上,我自己是有点不安和恐惧。

如果你一直无动于衷,你或许期待一个好的结果,但万一演变成了不好的后果呢?

对于第二个问题:现在都讲究三观和,相安无事。现在感觉和自己的孩子三观有出入。

你让他干啥,他要么不干,要么拖延,要么抒发他的意见。

打或骂,还是自己想办法?

我选择想办法,毕竟退后一步想

自己能够打他几年?

现在基本上没问题,因为属于以大欺小,以后呢?

长大后,他会不会济源过多,反过来有样学样的来斥候我们呢?

「行」


做前反思一下,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或许对于现在的家长都有用。一切都在发展,育儿的方法应该也是一样。

我近期病又犯了,或者一直没好。一心专在了各种事,一直在忙,忽视了家庭,没有把更多的时间给到孩子和老婆。

与自己约法三章:

1、跟老大多互动。

先计划睡前跟老大讲故事一个。

2、不把事情带到家里。

在家不能一直看手机超过半小时。

3、每周末带家人出去公园转转。

我加入了一个写作系统特训营,有兴趣且准备好的可扫码一起践行。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于看上去气人的小屁孩,你是想打、想骂还是再想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