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老家农村房屋变迁小记

豫南老家农村房屋变迁小记


       文/图吴贤德


   我的老家位于豫南大别山下固始县,这个曾经吃粮靠上级(供应),花钱靠救济的国家贫困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勤劳善良的固始人,在“宁肯苦干,不愿苦熬”固始精神的鼓动下,固始不仅摘掉了,戴在固始180万人民头上,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固始人民生活和住房条件,也发生了日新月异变化。

   不看吃的看穿的,不看穿的看住的,固始是个人多田地少的地方,五、六、七、八十年代,一年收成的粮食,就是一天三顿喝稀饭,也只能勉强够大半年吃,剩余的全靠国家供应,国家这边供应的粮食,这边供应救济款,不然粮食无钱购买。

   在我的记忆里,五、六、七、八十年代,八九岁男孩、女孩穿开裆裤满村跑很正常,大人们身上穿的是补丁摞补丁。晚上,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坐端着针线筐,常常缝补大半夜,记得我读小学一年级时,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包,我的上学书包,母亲用父亲不能穿的裤腿布,连夜为我拼凑一只书包。

   在我17岁读中学时,由于父亲突患重病去世,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每逢雨雪天气,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雨伞和胶鞋,只有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怀揣母亲纳的布鞋,光着脚去上学,冬天脚和膝盖长满冻疮,走路疼痛的钻心。

  没吃、没穿,住的就更不用提了,全村人住的除了土坯茅草房,还是土坯茅草房,记得父亲去世后,留下的三间用几根木头支撑,东头透太阳,西边露月亮,三间土坯茅草房,没钱买不起草盖,一到雨雪天,外面下大的,屋里下小的,外面雨雪停了,屋里还在嘀嘀嗒嗒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些贫困地区青年带来好机遇,村里男女青年背着行囊纷纷走出家门,奔赴全国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用自己吃苦耐劳和智慧增加家庭经济来源,从此,家乡逐步从贫穷走向富裕。

  固始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俏巴,九十年代,在外挣到钱打工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改变家庭居住环境,扒掉土坯茅草房,在家乡建砖瓦房、平房,每个地方都有相互攀比之风,家乡兴起建土坯瓦房、砖瓦房、平房之风,土坯茅草房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

  城市在变,农村同样在变,2000年后,随着国家免除农业税等各项惠农政策实施,农民腰包鼓了有更美好的向往,砖瓦房、平房,已不能满足农民,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城里家庭拥有的,逐步走进农村家庭。

  老家农村住房变迁大致分为,五、六、七、八十年代,土坯茅草房,八、九十年代,土坯瓦房、砖瓦房、平房,2000年后,兴起翻建小洋楼,2010年后,纷纷丢掉农村老家坛坛罐罐,走出农村,拥向城市,成为双重人。

  如今,老家的小洋楼已不能满足家乡人,一些家庭不但在老家拥有漂亮的小洋楼,在城市里拥有宽敞漂亮的住房,一些人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购买房子,拥有城市,农村两个家,开着小轿车,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闹中取静,来来往往,不亦乐乎。

愿老家越来越富有,愿老家越来越俏巴。

你可能感兴趣的:(豫南老家农村房屋变迁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