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40》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40》

今天是己亥年庚午月壬辰日,五月廿二,2019年6月24日星期一。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船山讲解说,子思引用孔子这几句,举出大舜和颜回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明行相因"的辨证关系。

舜是行道的人,是行道于天下的人,"行此道以成化也",是实施中庸之道普惠天下乃至于传至后代子孙,成为华夏文明的基因和精神血脉。

颜回是明道的人,是具备明道于天下资质的人,"明此道以立教也"。教化,是除了跟个人修养相关以外,必然联系着人群大众乃至于我们族类的生活世界的。所谓的生活世界,借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术语,意思是说,个人不是真空式的存在,都携带着历史性、世界性和实践性的文化铬印。《中庸》开篇就说:"修道之谓教",直接把修身和教化挂上勾。单就修身这件事而言,当然只跟自己有关,"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甚至于连修身的目的,都主张聚焦于内心而反对外化。但若只想着做一个"自了汉",则永远无法实现修身的目标。圣贤之道只是教我们要自律,却没有要我们以自我为边界。相反,一切学问惟有以生活世界为其母体,方能成为活的学问,这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也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是一和多的关系。

"明此道以立教也"是双关语,一方面是说,脱离了"立教"的"明道"是明不出来的,另一方面是说,脱离了"明道"的"立教"既不能立也不可能成为教的。

从大舜的例子可知,正因为他知中庸之道,所以才有成为帝王之后的行道于民。从颜回的例子中可知,正因为他拳拳然恭敬奉持的行为,不肯顷刻忘失的志意,这才最终取得立教大任的资质的。如果是做过头的贤知者和尚未够到的愚不肖者,自身就已失了准星、失了立教之本,就不能指望他去实现明道并行道于天下的使命了。明道并行道于天下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意味着教化不至衰败不兴,第二,意味着民众即使暗钝万分也不至于出现很久不能做到中庸之道的状况。

以上分析用以说明船山的论点:明行相因。

极具思辨,充满活力的论点。

明,是认识活动,也可以理解为纯粹的理论活动,属于纯粹知性的范畴。

行,是实践活动,就是人的自我选择和作为。人是自由的,意味着人不是被决定的物质,而是具有自我意识和生机活力的实在。

明行相因,就这样彼此生成发展,将人之为人的实践性、历史性和世界性(黑格尔语)揭示出来。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