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拿第三的,凭什么比第二名更开心

拿到第二名和第三名,哪个更值得骄傲?

这件事情不是单纯的名次来决定的。

康奈尔大学的Thomas Gilovich教授与他的团队,研究了奥运会银牌、铜牌获得者的情绪差别。

结果发现,银牌获得者相对沮丧,而铜牌获得者通常会开心一点。

因为拿了第二的,差一点就成了冠军;但第三名觉得,自己最起码还得了块奖牌。

“差一点的成功”之所以有推动力,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观察的角度——

让人们更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计划,去处理目之所及的那座大山。

美国田径选手Jacqueline,在1984年以三分之一秒的差距与七项全能金牌失之交臂,他的丈夫认为,这是锻炼她韧劲的绝佳机会。

果然,Jacqueline在1988年获得了全能金牌,并刷新了无人能匹敌的记录。

所以,艺术史学家、评论家Sarah Lewis在她的演讲中让人们学会接受“差一点的成功”。

《Embrace the near win》

《重视每次的 “差一点成功”,因为你需要这些经历》



重视每次的 “差一点成功”,因为你需要这些经历_TED官方视频精选_腾讯视频

视频时长:11分41秒

Sarah的第一份工作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她给画家伊丽莎白·默里办回顾展时,才知道这个画家认为自己的很多作品并没有达到所希望的水准。

甚至有的因为离自我要求差太多,被扔进了垃圾桶。

可邻居把那副画捡走了。她看到了其中的价值。

Sarah意识到:成功只是那“一瞬间”。

人们总是在庆祝有了新的创造,或是那一瞬间的成就感,但一次的成功与并不能与“卓越”等同。

Sarah在哥伦比亚大学近距离观看了校队弓箭手的比赛,历时3小时,弓箭手要射中将近70米以外的十环。

一位弓箭手第一次射中7环,之后一个9环两个10环,接下来那箭脱靶了,弓箭手却更有韧性。

他一次接着一次射击,直到3个小时结束。

如果说成功是打中10环,卓越就是,“如果不一次次的去尝试,就一无所得”。

成功是一次事件,一个时刻,一个世界赋予的标签;

而卓越是一种持续的追求。


推动着人们被不断追求、走得更远的方法,就是重视那些“差一点的成功(the near win)”。

很多在人们的认知中是经典之作、大师级的作品,在作者眼里总是有着瑕疵,有着不满意。

画家保罗·塞尚总是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够完善,以致于临死前只在10%的画作上留下了签名。

弗兰兹·卡夫卡总是能从自己的作品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缺点,想烧掉自己所有的稿件,但是幸运的是它们还是被保存了下来,被后人所熟悉和推崇,即便这个作品不完整到有病句。

卓越是追求的过程,它持续缩小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之间的差距。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达·芬奇一次次的微调所致;

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更是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完美,留下许多创世之作。

成功的确能让人获得满足和愉悦,但是,“差一点成功”推动人们不断追寻。

是偏差的存在,让人们可以集中注意力,放在当下的计划,处理眼前能看得到的这座大山。

Sarah认为,人不是在一切目标都完成之后才实现了突破,而是在还可以有更多作为的时候。

在纳瓦霍文明中,一些男女工匠会故意在纺织品或陶瓷上留下瑕疵,这被称为“精神之线”;

大师之所以是专家,并不是因为他们完成了某个学科,而是他们意识到终点并不存在;

正如中国古语“学无止境”,无论是哪个行业,都有着太多的未知值得去探索。

罗素说,“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正是因为瑕疵,著作才能完整;

也正因为有着无聊乏味的时刻,一个人才有完整的人生。

“差一点的成功”听起来差强人意,却是追求卓越的动力。

你已经是亚军了,还有什么沮丧的呢?

那些看似不可超越的成绩,也都是在一次次的“差一点”中,逐渐被超实现了自我超越。

接受“差一点的成功”,将完满设为目标,你会发现你的人生越来越有意义。

你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是哪一次?

知酱在评论区里等你来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个拿第三的,凭什么比第二名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