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纠结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我记得罗辑思维里有一篇写的是,成大事的人不纠结。

而纠结的人就一定成不了大事么,这个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纠结不是个一个好的状态和习惯。

人为什么而纠结呢?

想要更好的选择,想要更好的结果,想要更完美的方案,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善于选择,又总想找到一个完美的最优解。

只有有选择,甚至是多个选择才会产生纠结。比如中午吃饭,可以吃面条,米饭,麻辣烫,煎饼等等,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所以纠结了。

如果只是吃饭小事纠结,那还不能算是多么大的问题,毕竟无论吃啥最终对我影响不大。

可是如果在关键时刻还纠结,那就成了一种阻碍。困住自己的行动,也让团队跟着陷入混乱。

我记得在一次设计方案时,同事问我怎么做,我一口气给了三个方案,还觉得自己考虑很周到,然后让大家讨论做哪个。结果同事直接指出其中问题,并让我确定选择哪一个方案,他们更需要我给出一个明确方向和需求方案。

我开始左思右想,几个方案各有利弊,哪个更严谨,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然后我也开始举棋不定。于是我就成功患上纠结症。

我对这件事有决定权么,不完全有,大方向是公司决策的,但具体怎么实现我可以设计路径。那么几条路摆在这里,该选择哪一个呢。

纠结让团队不知所措,什么都好就是什么都不确定,什么都不确定就等于没有清晰的行动指令。

那么如何逃离纠结呢?

我观察到刚上幼儿园的小儿子从来不纠结,他有好多玩具,通常情况下他会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玩,当然我们不估计他这么做,于是他要选择玩哪一个。通常他给出的答案是玩车,因为这个他最喜欢。不过,车他有很多辆,他还是要继续选择,拿哪几个。有一辆车他是必须要玩的,其他的可以有可以没有。我也观察这辆车的特别之处,为何如此吸引他。这辆车相比下做工好、外观不错、性能好、质量也可以。而真正打动他的可能就是它的外观,他的眼中判断逻辑很清晰,这辆车符合他的审美,所以就是喜欢它。你看,他从几十辆大小车当中选择了这一辆,靠的不是所有指标对比,求出最优值,并考虑不同场合应该选择玩什么。而是简单明了的就选心里最帅气的那一个。

与之对比,我们成年人就不会这么选择,总要考虑很多情况和因素,比如成本和收益,优势和短板,机会和风险,质量和时效,必须做的还是想做的,我们眼中的还是用户眼中的。还要兼顾考虑各种应用场景,是汇报用还是交流,是正式还是私下,是对一个人还是多个人,是给领导还是给客户,是总结还是反思,是批评还是激励。

考虑的太多也就成了一种束缚,无形中给自己戴上枷锁。

其实每次选择,我们很难照顾到所有方面,也很难找到最完美的,而是找到更合适的、更优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想到这里治疗纠结也就更简单,抛弃绝对完美主义,快速搭建决策模型,找到关键评估指标,聚焦到三个以内,然后用这三个来评估衡量。如果后来事情发展很顺利,那么说明我们选择的模型和因素是准确的。反之,要看外部环境和变量是否破坏了模型,比如突然停电打乱了工作节奏,列车晚点导致没有按时上车并准时到达目的地。如果除去外部不可控变量,还是事情发展不理想。那就要再回过头看下我们构建的模型是否合理,是不是要素有遗漏,或者认为重要的其实并不重要。

纠结不纠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思考,而不是如何去选择,更不是性格和行事风格。当然它们也可能有一定影响,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或者关键点。

你看那些快乐的人,通常都很简单,他们总是可以很容易获得幸福感。因为他们有一套快乐选择,那就是有简单的目标,比如事情有意思就很快乐,或者可以有新收获就很开心,又或者能够结识新朋友,或者有机会去新的城市出差。他们的快乐触发点很简单,也不难做到,更不会设计一整套复杂的决策模型。当然了,我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依靠简单模型,该复杂的地方还是要全面考虑,而可以简化的就简单一点。相信我,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也没必要考虑那么多。

就像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也就是旗下应用程序吸引无数人的抖音和今日头条的老板。他当年选择报考大学时就三条原则,第一,离家远一点,也是沿海城市。第二,冬天能够看到雪。第三,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那么这一组选择下来符合标准的大学没有几个,他高考分数很高,所以可以去的就剩下一个城市,就是天津的复旦大学。本来大连的大连理工大学可以符合前两条,而且学校实力也很棒,但是第三条就排除了。

所以所谓纠结就是要么没有选择标准,而试图找一个完美方案。或者有选择标准,但是标准太多又太复杂,所以绕不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让纠结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