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六月底,下定决心要积累阅读量,定了一个1000小时的目标,每天2.5小时,4000天完成,十年之后读书应该可以成为一个习惯吧。

读的第一本书是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不得不说我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真的和预想的不一样,这本书大概44万字,读它用了17.5小时,一整周的阅读时间,而且并没有理解多少。

《故事》这本书主要讲银幕剧作的创作,也就是怎样写作剧本故事,技巧没有学到多少,但至少知道了一点,剧本创作和小说创作是天差地别的事情,电影本质上是用镜头讲故事,剧本只是一个半成品。和小说对比,剧本的限制更多,讲故事的难度也更大。

《故事》是一本理论性、指导性很强的书,值得今后反复阅读,为了保护阅读热情,我并不打算立刻重读它,先放一放。这里只谈一些,对这本书模糊的感受。

一、弧光

麦基在书中提到两个很新颖的词“电影孤光”和“人物弧光”。我们可以把弧光理解成一条有弧度的光线,也就是这条线不是直的,它有变化,有弧度。

电影弧光指的就是故事线有孤光闪现一般的价值负荷变化,简单地讲就是故事开头和结尾要有一个不可逆转的终极变化,不能故事讲完了啥都没发生。

人物弧光的重点在观念转变上,一个故事发展到最后,人物的观念在开头和结尾保持一致,没有发生变化,就很可能是个平庸的作品。

二、艺术的门槛

抛开剧本创作的技术不谈,麦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创作的态度,艺术欣赏或者创作是有门槛的,写作是一个手艺活儿,需要刻意打磨,千万不要迷信灵感。

对于写作来说,自知是关键——生活加上我们对生活的深沉反思,因此想要成为作家就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尤其是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在其他的艺术领域也是如此的,像音乐、美术这些圈子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基本上就只能当业余艺术家,很难进入主流。

不只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也有门槛,比如欣赏古典音乐绝对不是只听响那么简单,至少你需要了解相应的乐理知识,专业的音乐爱好者都是看着谱子听的。

三、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生活中,我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同时也在创造着属于我们的故事,那么银幕上的故事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一个讲故事的人就是一个生活诗人,讲日常生活琐事转化为一首诗,一个长达两个小时的比喻,告诉观众:生活就是这样!

因此,故事必须抽象于生活,提取其精华,但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以致失却实际生活的原味。故事必须像生活,但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以致除了市井乡民都能一目了然的生活之外便别无深度和意味。

读完这本书不见得能写出什么好故事,但至少能分辨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烂片了,也是不错的收获。

祝夏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故事,是生活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