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感

这两天受教育局委派给本市的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担任评委,真是感慨颇多。讲课的教师,都是各县区选拔出来的佼佼者,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落落大方,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和我一起担任评委的王老师,也是我多年的老友。她比我年长几岁,2006年时,我们俩一起参加了省里举办的一个教学大赛,一起听课学习讲课培训,厮磨了好几天,性格很是合得来。她在另外一所高中教语文,在全省的名气大到如雷贯耳。大家平时都忙,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偶尔的见面其实就是市里面的各种评审活动。没想到,教育局这次又给了我们一次见面的机会,开心!

听完2号选手的课,她对我说:“这个老师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你。气质,语言表达,还有站在讲台上的那种气场,都特别像。”是吗?我不知道自己站在讲台上是什么样子,不过总有老师说我平时看上去喜眉笑眼,温柔和气,但是往讲台上一站,就自带气场,浑身发光。哈哈,2号选手,我也很欣赏呢,虽然她的课也有明显的瑕疵,我听课的时候还想着,如果有机会能和她交流一下就好了。

讲课的规则是每人自己选择五篇课文,写好教学设计,做好ppt,然后在讲课之前抽课题。也就是说,讲课的内容都是教师之前准备好的,自己从准备好的五篇中抽出任意一篇来讲。这比起临时抽题的大赛来,难度就降低了许多,对课文选择的自由度也大了许多。所以,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课很关键,不要难为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老师选的课文实在太挑战自己的能力了,比如4号选手,她选择的课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设定的教学重点是跟着汪老学写作。但凡读过汪曾祺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的特点是“淡而有味”,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你读的时候颔首浅笑,可是想要写成这种味道,那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况且一个八年级的孩子呢。

那么他想让孩子们跟着汪老写什么呢?他设置的情境是:“请大家在明信片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一段话,写出某地初夏时的雨景。”为什么写雨景呢?因为汪老写的是“昆明的雨”啊,可是如果你认真读过这篇文章,就会发现,文章的重点不是雨,是昆明雨中的景,雨中的人,雨中的情,老先生一会儿写昆明的花儿,一会儿写仙人掌,一会儿写雨后的各种蘑菇,还有卖花的小姑娘,就是不写雨,这位散文大家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可是,孩子们怎么跟着汪先生去写雨景呢?这个教学任务怎么完成呢?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难度太大了。写一场雨不难,跟着汪先生写雨是真的难。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教学的内容更重要,不要重形式而轻内容。这两年流行项目化学习,于是这种教学形式一哄而上,有些老师其实连什么是项目化学习都没有弄清楚,以为就是课堂上表演个节目,布置几个任务就可以了。今天的5号选手就是这样,他讲课的内容是《梦回繁华》,这是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一篇说明文。教师在一堂课上设置了六个任务:竞聘金牌导游,争当国宝鉴定师,主动担任志愿者……一堂课上,就看见老师忙着ppt翻页,学生们连静下心来读课文的时间都没有,除了第一个任务完成了,后面都是草草了事,最重要的是,老师是不是明白:这些任务的设定和阅读文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这位老师的ppt做得真是不错,清明上河图的动画很精彩。

课堂教学没有完美的,只能是尽力去追求完美,挑毛病总是容易的,更重要的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加油吧,小年轻们,年轻就是进步的资本啊,期待后面更精彩的青年风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课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