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三章: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三章(成圣篇第一章)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原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解】

1、持:手持、把持。这里引申为占有、拥有。

2、盈:满。

3、已:停止。

4、揣:锤击。

5、长保:长久保存。

6、莫之能守:莫能守之。

7、咎:过失、灾祸。

8、遂:成。

【释义】

盛东西,太满了容易溢出;锋芒,太露了容易折断;金玉,太多了守不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所以做人要把握度,功成名就身退,可无尤,是天道。

【释意】

此章事实上是老子写给范蠡书信的主要内容。范蠡在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写信给老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办,老子回了这封信。范蠡17岁去越国,花了近20年时间助越国复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圆满的功德,才华太锋芒毕露。老子没有直接告诉范蠡该怎么选择,但通过生活现象告诫他,必须功成身退,否则会反守其咎。范蠡领会老子的意思遂离开,并留书给曾经并肩作战的文种,说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此来提醒文种。文种没有听范蠡的劝告,终被越王勾践所杀。

古代君王,大多不可能让一个人在高峰太久,谁也不可以功高盖主。臣子的强大要在皇帝的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受阻。高峰时学会退,退时在积蓄能量,合适时机再进,正所谓进退有度。成功,首先要学会的是无敌和远离死地。远离死地,就要戒急、戒言,知止、知辱,进退有节。不需要的时候就“潜龙勿用”,需要的时候才“飞龙在天”,回归平淡更需要智慧。福祸相依,避掉荣华中的祸,即可以做到无殃。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解】

1、唯:恭敬地答应,声音低,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尊重我。

2、阿:怠慢地答应,声音高,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卑贱。

3、荒兮,其未央哉:荒,宽广、遥远;未央,未到边际尽头。

4、熙熙:繁盛的样子。

5、太牢:用牛、羊、猪三牲祭祀或盛筵。

6、如春登台: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极目远望。

7、泊:淡泊。

8、孩:通“咳”,小孩笑。

9、傫傫:颓丧失意貌。

10,遗:同“匮”,不足,什么也没有。

11、沌沌:混混沌沌。

12、澹(dan):辽远广阔的样子。

13、飂(liu):清风。

【释义】

上一刻你还自信飞扬,这一刻却唯唯诺诺,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呢?这一刻温顺谦和,下一刻像凶神恶煞又为何呢?人啊!总是受外在的影响而变换着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事方法。大道无形遍布整个宇宙,但真明白的人能有几个啊!世人熙熙攘攘,争名夺利,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我却喜欢在风暴将至时提前停泊靠岸,如同未长大的孩子在危险来临时躲在母亲怀里。因为我的表现和众人显得特别不同,所以无法同他人一样。众人追求有(名、利、色、欲),而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在众人眼中我就像一个愚人一样,可我的心里装满一切(混沌),什么都明白。虽然在外在看来,他人皆光彩照人与众不同,我却平凡普通;他人有学有智,我却少言少语,但我的心啊,如大海一样宽广无限,如清风一样无边无际。众人所追求的威圣、威名、威利,恰恰是我最不在意的,我和他人不同在于,我只求道。

【释意】

老子这一章,是对“红尘”经历的一个大总结。老子待在洛阳30多年,见证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化,养成了笑看风云,独守清静的豁达情怀。凡事看始知终,所以往往未雨绸缪,“独泊兮其未兆”。但世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相,在名利中追逐,这完全是春秋各国的真实写照。老子放眼万里,对社会的未来了如指掌。只是为了对他人的承诺,才呆在洛阳;直到承诺兑现,就飘然而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三章: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