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木槿
“写了一年多,也该挣点稿费了。”那天将饭碗一放,我突然生出了些感慨。身旁的男票半玩笑半嫌弃地将我的话重复了一遍,重音放在“该”字上,笑我能力不足。我屈着理跟他争辩了起来。我一面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能力不足,一方面又不肯承认问题完全出在自己身上。
艺术和市场之间,永远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是我一直知道,并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中渐渐认同的一个观点,也是我这一年来用以保护自尊的武器。
对“艺术”形成具体的概念之前,我只有一个模糊的大概印象,跟“艺术”相关的一切都有些神秘。在我的“听说”里,真正的艺术家总是生活穷困潦倒,但信念又十分坚定的。当我对“艺术”有了属于自己的更为深入的理解之后,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许多坚持自我的艺术家会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我是个混迹于自媒体圈子里的中文系学生,一直以来带着没由来的骄傲与清高。
我们学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今汉语等等,作为本科生,相对学科而言,所学的这些知识都不过是皮毛,但我们从课堂上接触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家,他们的思想普遍带有崇高性质,烟火味儿很淡。当我受到感染,以他们为追寻目标的时候,就容易忘了自己,忘了什么是生活。
校园是一个教人心存理想的地方,但社会只会冷酷地告诉你什么是现实。
前些天有个教育培训机构来我们学校招实习老师,面试后,暑假前每周末都要去培训,暑假正式上岗。室友上完第一节培训课回来告诉我们,培训的讲师最先提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教他们怎样逢迎巴结,怎样讨好领导,并说这些,才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以后走入社会,想要往上爬避无可避的生存方式。
室友觉得讲师的这些观点虽然不那么好听,但很真实。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不过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目的,爱听好话、受表扬是人的天性,将上位者哄好了,人家开心了,你提出的请求,或你的需求就更容易得到满足。
这个道理拿到商业上来同样适用,当你作为一个生产者,面对你的消费者时,能够拿出让他们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那么他们接下来掏钱的行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
道理是很简单易懂的。问题是,曲意逢迎一类的事,让任何一个稍正直的在象牙塔里呆惯了的大学生去做,首先都会迎来一阵本能地反感吧。我不太明白其他同龄人的具体想法,但要放下在象牙塔里培养出来的没由来的清高与骄傲对我而言是件挺痛苦的事。
在“写作”这个领域里,从最初对世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一知半解,这个过程里,我莫名其妙地就慢慢树立起了一个过于遥远与宏大、甚至自己都还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的理想。
在那个模糊的理想面前,我十分真诚且骄傲地认为大部分自媒体输出的鸡汤或观点类的文章以及我自己写的大部分文章都可以归为“辣鸡”。比较令人悲伤的是,人家写出来的“辣鸡”由于服务大众的性质能拿来挣钱,而我自己的文字不过是对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思考之路的记录,是否人愿意读都是个问题,更遑论其他了。
我并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自媒体写作者,自媒体写作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自己也是自媒体写作者之中的一员。我看不起的是鸡汤一类的文章。然而,鸡汤确实比散文能获得流量、吸引眼球、挣钱。我和男票之间主要争论的点就在这里。
男票是学书法的,大约他在面对市面上某些艺术性不强的书法作品也曾生出过类似于我在面对鸡汤一类文章时的心情,不怎么看得上。但他现在跟我说,那些东西让他去写,他不一定就写得比人家好,甚至很有可能写得比人家差。
所以,他推导出“你认为很差的东西或许并不差,起码你不一定能写好”的结论。不可否认,在写鸡汤文这一领域里,我确实比不上人家“专业的”,因为我没经过多少“专业”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资格“看不起”这种文体。
我和男票之间的争论并没有什么具体结果,两个各持己见的人进行争论,很容易为了坚持己见而坚持己见,也就很难说服彼此了。我在意的不是争论本身而是这场争论带来的思考。我们之间的争论是随机发生的,事先都没有什么准备,所以有些东西很难一下说清,但后来我忽然找到了推翻他的观点的思路,结论多少让我有些难过。
首先,一年多的阅读、思考与写作的经历告诉我:人生的本质是一段向死而生的生命历程。一个人未来的道路由家庭给出的起点、自己思想觉醒的程度、自身努力程度、社会大环境等等各种综合的因素决定;每个人最清楚的是自己的生存状况,具体到某些领域技术性的东西可以由他人指导,但年轻人在面对对于未来人生的迷茫时,只能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就是说,那些所谓能用来“指导人生”的鸡汤文实质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其次,当我们面对任何作品(书法作品也好文章也罢)时,我们的身份首先是欣赏者而不是作者。作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同层次的作品放在一起,高下立见。在我对自己的鉴赏力有一定信心的情况下,如果我看不上某一类自己写不好的作品,并不意味着作品是好的,而是意味着我自身的能力不够。对于这个我不得不承认的结论,我很有些难过,又有些委屈。
前面我已经说过,我写不好鸡汤文最主要的理由不是自身的无能,而是缺少练习,更重要的一点是前面没提到的,我缺少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对于写惯了散文的我而言,鸡汤文的框架过于僵化而显得十分简单了,但这样的认识更多地是基于散文写作经验的理论性总结,缺乏实践,加上素材的缺乏使我很难一下写出一篇尽善尽美的鸡汤文。
而我不练习写鸡汤文,确实是出于不屑,作为一个正儿八经学过“什么是文学”且在文学道路上有远大追求的中文系学生的不屑。或者,这也可以看作一个在象牙塔里待久了不曾尝过人间疾苦的孩子的骄傲与清高。我的目标那么远大,我拿去追求梦想的时间都不够,哪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自己根本看不上的文体上呢?
但是啊,人不能一直活在梦里。理想再崇高也无法当饭吃,现实再苟且也不能逃避。
事实上,据我所知,古代很多好的文学作品都是贵族创作出来的,他们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时间和金钱支撑着,来进行文学活动。当然,也有寒门出来的大作家,左思就是一例,但要做到他那样,太难了。
《蒋勋说文学之美》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系列的书籍,他在讲古人诗文的过程中不断强调的一个概念是“生命体验”。在他看来,所有文学艺术就是自古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独特生命体验的载体,我们读这些作品的过程就是体味作者生命经验的过程,而好的作品所记录的生命体验既是独具个人特色,又可以扩大为全人类共同生命经验的。这使我对“好”的作品隐隐有了一个较为鲜明的大致轮廓,也使我明白自己要写出“好”作品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艺术的创作是一个极私密的过程。首先得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素材进行加工,只有对素材十分熟悉,加工时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深刻而细致。其次得表达发自内心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为自己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找到最合适的形式。最后真正的创作是“一次性”的事情,任何成功的作品都存在着不可复制的特点,每件作品都有完完整整只属于自己的套路,不可复制迁移。
人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我们更亲近的总是自己更为熟悉的一切,这也就是为什么浮夸地“追热点”的文章总比认真思考生活中细小琐事的文章更吸人眼球。人与人之在某些情境下产生共鸣是偶然事件,但揣测对方的心思,说出对方心中想要说出的话,共鸣的几率便会升高许多,所以说“别人想说的话”比“说自己想说的话”更能带来流量。鸡汤一类的文章有较为稳固的框架与脉络,总地来说是比较好学,写起来又不费劲的。
对于我,一个中文系学生来说,目前想要通过写作的方式挣钱不外乎两条路:创作兼具艺术性与可读性的文学作品或产出目前大受欢迎的鸡汤或观点类的自媒体文。创作是一条遥远而不够稳定的道路,它首先需要丰厚的底蕴,其次,需要灵感。相较而言,鸡汤类的自媒体文简直就像一条摆在面前不走会显得自己很傻的捷径。
我不知道在文学的路上自己能坚持多久,说不定哪天就为了五斗米老老实实写鸡汤文去了。就像我男票说的,当我不再满心怀着理想主义,不再带着高于顶的眼光去审视这些文章,仅仅把它当成一份服务读者的工作,换个角度,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吧。
我知道目前的自己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没有什么骄傲和清高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劝说自己乖乖把头颅低下,老老实实往前走。可,每到这种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神秘巨星》中尹希娅哭着对妈妈说的话:“人睡醒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实现梦想吗?不然我们每天醒来的意义是什么呢?是睡是醒都没意义,是死是活也没意义。”
未来还长,具体要怎么做,我还在矛盾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