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里面蜂群的群氓之智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个体相互之间的协作和共享会让整体的力量大于所有个体之和——“蜜蜂大脑只有6天的记忆,而作为整体的蜂巢所拥有的记忆时间是3个月。”然而蜂群的合作关系竟然内嵌于物质和能量的结构中,它遵循物理法则——没错,蜂群在运用亘古不变的宇宙通用法则。
如果把专业知识看成单独的蜂体,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点相互之间产生衔接,相互和自己的专业产生关联,让点组织成群形成蜂群一样的群氓之智,或许我们的整个知识系统也会发挥1+1>2的自然力量。
专业化的确是必然趋势,我们被分化在社会里从事专业的工作,我们也明白体内的知识点相互关联成一个群体可以形成更大的力量。其实我们从不缺乏求知欲,只是在不断重复有用之用的强化,容易受限于喜好之内的牵引。以至于不断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反而自己的认知边界没有得到太大拓展。所以一致认为,但凡是形成不了收益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我们容易被“无用“的知识排斥在新的边界之外。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不得不惊叹一下,这个问题早在两千三百年前庄子就已经思考过。同样“为何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海德格尔似乎也在追思类似的问题。
得益于短期收益的立竿见影,人们总是喜欢趋向于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对于那些没有用的知识嗤之以鼻,从收益上看这也无可厚非。其实对于那些没有用的知识而言与其说没有用,还不如卑微的承认自己受限于狭隘的认知而无法与已经掌控的知识做好基于事实的关联。也就是说一切尽在微薄的掌握中,而无法再导出更强大的知识群体的力量。
科技时代,信息存在于数据里,摆脱了实体的束缚,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逍遥的漫游,仿佛取自无尽,用之不竭,我们自以为借助互联网可以大大拓展自己的知识。
可现实是,我们逐渐被机器算法控制,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都是算法根据个人喜好呈现给我们的安慰剂。互联网增加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难以避免的缩小了我们的视线。我们每天面对超负荷的信息流使我们的大脑疲于处理各种信息而无暇再去主动获取其他信息,于是我们不断在自己喜欢的信息上沉沦,却自以为不断在拓展新的边界。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人们的搜索意愿的确在开始下降,人们慢慢习惯被动的获取信息,看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无用之用却被算法屏蔽在数据之外,就像一个个本可以纳入现有知识版块里但是却孤立在海峡对岸的荒岛一样。互联网仿佛在故意削弱人们的意志,来强化它自己的掌控。
所以要想摆脱束缚,踏知新的边界就先从欺骗算法开始——从不喜欢的事做起,从无用的信息看起。我们需要看一些没有用的知识,我们要摆脱原有基础上重复强化所带来的短期收益的安慰。
出于百万年的进化本能,我们的求生欲迫使我们需要拓展边界——哪怕只是一点。我们需要把蕴藏在体内的知识像局域网一样关联起来,像蜂群一样自由组装起来。我们需要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尝试摆脱喜好的牵引,不断游走在认知边界内外,让自组织的知识在体内不断重复叠加,不断自我成长,不断进化重组,一旦产生所谓的裂变之后,那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必然也会自然流淌出来——成为可以度量,可以重复出现的创造力。
最后,我们再把这股力量附着在自己的专业里面,让难以忍受的厌倦和不知所云的无用瞬间变得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