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味,与时俱进(修改稿)

  “一年有365个日出,我送你365个祝福”。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童年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一花一草、都如胶卷一样,缓缓地在脑海里展开。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留下的只有回忆。

    三十年前

      小时候,一进腊月,就盼望着过年,过年不但有好吃的饭菜,而且还有新衣服。娘每到这个时间,就盘算着摊上几盖垫煎饼、蒸上几锅馒头、再做蒸鸡白菜、炸鸡、炸鱼......。

    前一天晚上,娘早早地把粮食泡好,第二天清早,“披着星星”用独木车推着粮食去磨成糊糊。那时天冷,我还在被窝懒得起。娘回来支起鏊子,坐在鏊子前面,左手舀一勺子糊糊、倒在鏊子上,放下勺子的同时,右手用一个耙子搂着糊糊绕着鏊子旋转一周,这个煎饼成功了一半。右手再放下耙子,柴火用一根小小的树枝推到鏊子底下,红红的火苗吻着四周,而鏊子上迅速冒着热气,带有新粮食的味道扑鼻而来。这时糊糊成型,一个圆圆的煎饼大功告成!如果煎饼在鏊子上哪里有缺角,接着在缺口处倒点糊糊,耙子一刮,马上补齐缺口。就是这样的动作:周而复始、顺序渐进。整整一天,收获的是三盖垫煎饼。

    柴灰焖出来的烧咸菜,“就着”喝玉米面稀饭,甭提有多香了!但是又很咸,娘说:“咸菜咸菜,不咸怎么叫咸菜呢?”

  等过了腊月二十左右,房间里的角角落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是俗称的“扫屋”。扫完卫生的娘,全身如同涂了一层“灰”。

      三十的这天晚上,虽然我躺在被窝里,但是兴奋得睡不着。晚上的鞭炮声接二连三、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五颜六色的过门钱,随风舞动,红红火火。

      年初一到大奶奶家拜年,都是我们小孩子跑在前面,姐弟几人异口同声地喊“大奶奶过年好,”等待大奶奶分给我们每人五块糖,拿到糖后立马向外跑。

    那时,就听婶子、大娘有时“啦呱”:以后,社会发展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打电话既能听到声、又能看到人,老百姓的日子都有希望啦。

    三十年后

      2000年,我嫁到婆家来,我也是从农村一下子到了县城。

    接着,女儿的出生,给家里的生活添了许多色彩。渐渐地,孩子长大。

    进了腊月,有些能放住的菜,如粉皮、粉条、山药等,婆妈早早的置办好。

    三十的这天,午饭、晚饭都要聚在一起,婆妈总是惦记着,大儿喜欢吃的豆芽、二儿喜欢吃的鱼、小儿喜欢吃的藕、大嫂喜欢吃的炸鸡、我喜欢吃的炖山药、孙子喜欢吃的肉丸、孙女喜欢吃的年糕,唯独把她自己喜欢吃的放在最后。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每每这样,内心都会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娘在家在;父母对每个孩子都是牵肠挂肚。下了班,家务活我也是争着去干,让婆妈多歇歇。大嫂来到,赶紧在厨房里帮着干这干那、快言快语。

      有说有笑地吃着、天南海北地谈着。餐后,孩子们开心地玩耍,大人们喝茶聊天,跟婆妈汇报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自己的工作情况。

    第二早上,起来就喊“过年好”。这一天,遇到谁都是打招呼“过年好”。

四十年后的农村

    如今,党的政策好,为了缩小城乡的距离差距,农村不但修了水泥路、而且还在各家各户门口整出了绿化带,下雨、雪化时,走一路不再泥巴“飞满天”。足不出户欣赏到芽儿吐、叶儿绿、花儿俏、果儿香。“春赏百花、秋赏月、夏赏荷花、冬赏雪”,四季轮回、亘古不变,每个季节都让你流连忘返。村西头的健身广场上,每到夏天、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姑娘、小伙、老人、三个一伙、五个一团、十个一堆,随着小曲漫街飘的声音、扭动着身子,快乐的跳啊、唱啊!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我们的生活天天如过年。

今年的春节,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

    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即挑即选,一家三口到超市采购,分工明确:她爸负责肉、蔬菜,我与女儿负责水果、坚果、糖等。

    三十的晚上,赏着春节晚会、品着美味佳肴。微信上还时不时地收到新年的祝福语、红包。享受着这一年的苦乐年华,谈笑风声后,有的陪伴着春晚里新年的钟声敲响,有的回房间休息。

  与娘、爷视频通话后,我想到了:在娘把我养大,我陪娘变老的路上,现在他们满脸沟沟多,满头已白发,但过年的喜悦写在了脸上。

 

    在这阳光又明媚的日子里,带着新年的喜庆、携着吉祥,愿人人牛年牛气冲天,祖国母亲繁荣昌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年味,与时俱进(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