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张电影优惠券马上过期,和孩子选择去看个什么电影。因为春节档期已过,正处于冷淡期,所以没有什么特别诱人的大片,选来选去不满意。
最后推荐孩子和我去看《绿皮书》。
选择这个电影,主要是看了电影简介,说的是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黑人种族隔离的故事,想让孩子了解一段历史,因此订票去看。这是一个冷门电影,影院里人不多,估计也就有10%的上座率。但是看完之后,我和孩子觉得超值。
对比这个片子,再看国内一线剧情觉得太过肤浅,远远没有这样一部人文片带来的直指心灵带来的触动和震撼。
为什么能够获得奥斯卡奖?也许就因为掀开的那段历史仿佛如此之近,在现实中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对人们心灵的触动和震撼:我们都是人类,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1,绿皮书的存在有多长?
《绿皮书》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是专门在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从北方到南方去旅行的黑人提供的吃住行游购娱旅行指南。
一旦黑人越界,闯进了白人的吃住行游购娱场所,后果真是可以人人起而诛之。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家唐就是因为到了白人喝酒的酒吧消费,被一帮白人围殴。电影后来,白人可以喜欢黑人钢琴家的艺术,但是不能使用白人使用的厕所,因此要让司机拉回到宾馆上厕所然后回来演奏。最后,在大型演出前,因为拒绝黑人在餐厅就餐,一场演出泡汤。
《绿皮书》的存在有3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绿皮书》的形成,恐怕里面还有很长的故事。因为这显然是白人在种族隔离政策中,为黑人不得不划出的一小块使用区域。《绿皮书》的存在,也应该是黑人长期奋争才形成的结果。
2,废除黑奴制度的林肯被刺杀,接近100年后仍有《绿皮书》显示黑人仍被隔离
1863年1月1日,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实施解放黑奴宣言。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是一份由美国当时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联邦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
然而豁免的对象未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此宣言虽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联邦军掌控联邦的领土后这些黑奴自由的权威性,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当时南方大种植园主极力主张奴隶制,北方则主张解放黑奴。北方林肯当时出于战争的考虑,一方面解放黑奴是为了兵源问题,可以让被解放的黑奴为自由而战。
另一方面,从国际上是为了争取道义支持。当时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和国际社会在南北之间隔岸观火,准备坐收渔翁之利。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一出,从道义上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为北方宣战的合法性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最大支持。可以说,解放黑奴宣言一出,南北战争已经没有悬念,北方的胜利已经是板上钉钉。
无论南方的李将军多么英勇,从谋篇布局上,南方已经输掉了战争。
3,雪利博士和马丁路德金以及黑人的努力
林肯的废奴,在北方也是存在巨大争议。林肯被刺杀,就说明支持黑奴制的保守派多么顽固。
在当时形势下,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是不彻底的。一是范围只有当时北方联邦统治下的10个州,二是没有说解放的后续州怎么办,因为战争正在胶着状态。三是只是赋予了自由,但是自由的范围幅度仍然有限,只是一个自由身而已,比如没有选举权。
电影中雪利博士为什么不待在生活舒适的北方,而是自取其辱,到黑人不受欢迎、种族隔离制度最严苛、根深蒂固的南方去演出?演出费用还低?
也许这是黑人当中的一些精英分子的为黑人群体争取权利的考量。到南方去,是为了显示黑人的存在感,希望用自己的艺术博取同情,争取支持。
4,黑人精英的扭曲
电影中看出这些黑人精英是精神纠结扭曲的。钢琴家唐自己无疑是艺术精英,生活在上流社会,处于自己不屑于与下层的黑人为伍,却又不被自己希望加入的白人上层社会所接纳。
游离在黑人和白人之间,让这些精英心理扭曲。影片专门设计了一个情节,唐专门找了个同性恋却被警察抓获,只好让他的白人司机来给擦屁股。
看到有的网友认为这个情节设计多余,我则以为有其历史背景。一是特意用这个情节来反映黑人精英在白与黑之间游离彷徨的苦闷,心理的扭曲挣扎;二是这个情节有历史背景,暗喻马丁路德金也是一个双性恋者,曾经这个小辫子被情报局胡佛抓住多年;三是有其现实性。当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正处于性解放的时代,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5,白人中的同情者
影片属于小制作,成本不大;同时属于典型的公路电影(road trip)。
在电影中设计了白与黑,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南与北之间的多种对比。在电影中,白人司机虽然是白人,却生活在社会底层,是个混混保镖,给黑人老板打工。
钢琴艺术家唐虽然是黑人,却是典型的上流社会精英,举止做派高贵,却无奈“心比天高,身处下贱”,到处受辱。
为什么到南方需要找一个白人司机?就是为了遇到事情可以有人出头,方便一些。情节的发展也确实如此,托尼不断利用自己混社会的经验帮助唐多次脱险。两个人也在互相帮助中,相互融合,变成了好朋友。
影片的最后结局温馨,黑人上流精英唐接受白人下层朋友托尼的邀请,到托尼的家中一起共度圣诞。从托尼家人的震惊,到容纳,给影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实际上,在黑人争取权利与自由的斗争中,一直有托尼这样的同情者在慢慢扩大。美国的情况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才最后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也是这样。
6,现在好了吗?奥巴马?政治站位,未必
现在好了吗?比原先那种情况好了许多。
从奥巴马能够当选首位历史上黑人总统,说明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接纳程度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
如果让影片中的钢琴家唐和当时的马丁路德金预计,恐怕也不会敢于预测2008年会有一位黑人当选美国总统。当然,他的母亲仍然是位白人精英。
现在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精英的接纳好了许多,并不代表下层黑人融入社会的状况有多好。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
政治家为了选票,在这个敏感问题上选择政治正确,却不会真正做多少努力去改变现状。随着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绿皮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