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

这两天,在借助欢喜的故事,把自己要做的一对一咨询事情推出去,没想到一写写了7个小时,7000多个字。因为在回顾欢喜的成长过程中,我渐渐发觉自己成长的印迹。

借助他的故事,反思了自己,17年去了深圳,见到了欢喜与核聚,因此完成了6小时9000元的众筹。同时还遇见了甘露和玲玲,帮助我去往上海。这一路上是有贵人相助,但是自己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呢?

似乎真没有,唯独这阵子在写运营方案时,慢慢地找到了使命感,我就想帮助别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因为所谓的运营,不就是让用户借助产品实现价值的过程吗?还立下了一个flag,10年用1000小时,每年帮助100人。其实应该写一百万人,十年下来帮助到的人应该就是这个数,也是我想达到的目标,只不过似乎有些太大了,不好意思说出来。

那么目标有了,怎么把一个系统的目标,变成具体可操作的事情?那就先从咨询方式开始。

我为什么想做?是因为17年6月份,在朋友的鼓励下,借助自己链接达人的名头,做了一个人脉链接的知识星球,当时有27位伙伴支持了我。但当时推演下去,如果自己介绍两个人产生链接,但他们以后不需要我了怎么办?那我还有啥价值。

然后事情就不了了之,直到如今,因为从事用户运营的关系,开始了全新的尝试。

做不好就不做了吗?当然要继续做

没完成就不发了吗?先完成后完美

想一想,这个世界牛逼的人实在太多,而自己过去这9年的时间,也真有种从现在开始真正活着的感觉。在《朋友圈的尖子生》脱不花的章节里,有很精彩的一段,也就是脱不花在30岁生日前面临恐慌时,向方希诉说,而这封信就是方希写给她的回信:

我(方希)感受到的巨大恐慌,是在28岁生日那天,当时我还有三个月要从北大毕业,那天晚上我在未名湖坐了一个晚上,来回来去的想对过去感到无比的恐慌,我确实对未来没有设想太多。客观的说,我真正的把自己当个人看,在过去28年中也只有短短的4年而已。可能因为焦虑提前爆发,所以30岁那年过的比较平淡,从心理上说如此,那年心态很好,去了之前那家公司,然后就玩命干,结果把心态又搞砸了,到了34岁那年基本上是糟得不能再糟,不过我发现我们这代人的好处,就是从小饱受打击,虽然心态很糟,但是基本上没有落下什么心理疾病,厚着脸皮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慢慢康复。谁都有不如意,没人过着10全大补的人生,只要心安就是坦途。

你还没到30岁呢,已经比别人走快了很多步,至少于我而言,在我是这个年纪的时候,还在公司混吃混喝。人总是看见自己没有的部分,把它们看得更珍贵。我很喜欢黄庭坚的一首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人生还远远没有到秋凉之时,即便到了,也可以像他说的这么可爱,他最后给的建议也特别实在;“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9年了,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过来的,感觉上踏入的坑真是不少,也碰过不知道下个月的钱怎么还的时刻,明天的问题到现在没有想好方案的那一刻,更有过敏发作,躺在床上痒到快要离开人世的感觉。

结果呢?还真的一步步就这么过来了,是环境驯化了我?还是我驯化了环境?这个答案我并不知道。

而现在我唯一能确定的事情是,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方式,再难的问题,一咬牙都能挺过去,但只不过这个生活是自己想要过的?还是生活想让你过的区别而已。

过去,似乎是后者,而如今,我想要选择自己过的生活。

欢喜最近和一位哈佛博士交流,其中他分享了一个老生常谈,但现在却被哈佛博士验证的观点:人是具有可塑性。他还分享了一句话:因为你选择了你的环境,它保留了你现在的气质。但不等于说,它是不能改变的。

而选择本身,就是改变的方式。我怎么选择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时间的态度,我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看自己,这么多年的过程,不就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吗?为了逃避现实,假装勤奋,但又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还死要面子。结果到了现在,还过的如此拘谨,而这一切,不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吗?

对未来最好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因为过去的迷茫与痛苦,我才能意识到,正是因为曾经的不完美才能带来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